近世中期河内国农民的“家”意识 ——以《河内屋可正旧记》为中心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世的日本社会实行身份制度。这一制度将“士农工商”以“家”为单位固定下来。自此,农工商阶层也和武士阶层一样,拥有了可以继承的“家”,逐渐形成了对于“家”的意识。到了近世中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社会秩序和民众心理层面,身分制度也越来越稳固。近世中期,大坂及其周边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元禄文化也由此诞生。这一时期,京都、大坂的出版业相当发达,京都、大坂及其周边的农村地区都出现了庶民出身的读者,他们通过读书提升了文化素养。而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河内屋可正旧记》的作者河内屋可正是生活在近世中期的农民读者。可正丰富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其自发地形成“家”意识。本论文以近世中期河内国农民的记录《河内屋可正旧记》为中心,探究这一时期这一地区农民的“家”意识。对于“家”的研究一直在日本近世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由于史料的限制这一研究被局限在了武士和豪商阶层。而对于农民阶层的“家”的研究并不多见。近世中期河内国大塚村的农民读者,河内屋可正留下的教训书《河内屋可正旧记》中记录了大量关于农民的“家”的事例。本论文以《河内屋可正旧记》为基础,通过史料分析和民众思想史梳理的方法,探讨这一时期的农民对于“家”的意识。河内屋可正从自身的读书经验出发,从儒佛思想和日本的军书中寻求使“家”存续这一意识的思想依据。并且,为了易于村民接受,可正对儒佛思想和日本军书中的思想进行了新的理解改造。从可正的理解改造中可以看到,近世中期的庶民阶层已经自发地形成了关于“家”存续的通俗道德。可正将这一通俗道德总结为勤奋、节俭、仁义、正直、孝顺。具体来说,可正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仁义、正直、孝顺的思想。并且从佛教思想中吸收了“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因果思想。可正将勤奋、节俭、正直、孝顺宣扬为善事,与此相对,将懒惰、奢侈、贪婪、不孝视为恶事。此外,可正还吸收了日本军书中的“治世”“乱世”“文武之道”等思想。可正将勤奋比作武将在乱世中施行武之道,将节俭、仁义、正直、孝顺比作在治世中施行文之道。要想使“家”存续,需要施展文武两道,贯彻好勤奋、节俭、仁义、正直、孝顺这些通俗道德。本论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河内屋可正旧记》及其作者河内屋可正。分析可正的农民身份,营生,读书经历,解读可正的自我认识,身份观念和对“家”的观念。最后,总结《河内屋可正旧记》对民众思想史研究的价值。第二章着眼于大坂及其周边地区河内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以河内国的重要商品作物——棉花为例,考察棉花的栽培与河内国大塚村的“家”的兴衰之间的联系。《河内屋可正旧记》的另一写作目的是为了记录大塚村的历史。在阐明大塚村从寺内町到在乡町的发展历程,以及大塚村与周边各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分析对于“家”的存续意识在河内国农民之间的传播。最后分析可正将“家”破产的经济原因处理为道德原因的理由。第三章首先梳理“家”意识的历史性发展过程,阐明农民“家”意识诞生的重要意义。之后通过对史料的具体分析,考察近世中期河内国农民的“家”意识。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农民的“家”意识是以“家产”“家业”的维持和扩大为中心的“家”存续意识。通过《河内屋可正旧记》可以看到,农民将“家”理解为一个经营体。本论文从“家”的分工、继承、劳动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河内屋可正旧记》中大量出现的“家”破产的情况为例,通过分析可正对此的看法,阐明以可正为代表的,近世中期河内国农民的普遍的“家”意识。本论文的结论如下。《河内屋可正旧记》这一民众史料,证明了身份制度在近世中期的河内国民众中稳固下来的情形。农民在认同自我身份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家”存续的意识。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对“家”破产的不安和对“家,”繁荣的期待这一复杂心理,使农民对于“家”的存续更为重视。从《河内屋可正旧记》中可以看出可正对“家”存续的强烈愿望,而河内国农民的“家”不断破产的现实困境迫使可正从思想道德层面,寻求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正从儒佛思想和日本的军书中寻求使“家”存续这一意识的思想依据,将其总结为勤奋、节俭、仁义、正直、孝顺,并作为通俗道德传播给村民。然而,这样的做法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如,农民被束缚在“家”的共同体上,从而失去了自我意识。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老年人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群体亦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建设性力量,在社会生活以及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中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本文基于座谈会与深度访谈方式收集资料,并结合现有的文献,对M市一家运行十余年的H老年自组织内互助养老关系的发展历程、关系建立与维系的载体、成效展开描述,分析了城市互助养老关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剖析互助养老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社会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经典诠释史中,郭象的《庄子注》展现出不同于前人的诠释理念。一方面,郭象注重革新两汉以来的经学传统,启用了“寄言出意”的创造性经典诠释方法;另一方面,郭象通过发掘《庄子》的微言大义,消解且突破文本原有的矛盾性,从而揭橥出文本意义的时代性和创造性。郭象式诠释方法和理念激发了古今学者创造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学术努力,促进了经典文本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意义创生。“创造的诠释学”作为考察郭象“自然
自2003年我国推行社区矫正以来,社区矫正逐渐成为恢复性司法理念下一项区别于监禁刑的重要刑罚执行手段。社区矫正将服刑人员安置在相对于监狱具有开放性的社区内进行矫正与恢复,避免了由监禁矫正造成的同社会割裂所带来的弊端。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社区矫正人员顺利恢复社会功能,重新融入社会。要达成这一目的,单纯依靠司法行政机关的力量对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充分调动社区场域内各种力量参与罪犯的矫
春节作为中国最古老、最盛大的节日,其节日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拓展和深化,对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的新鲜感,冲淡了现代人对过春节的热情;年俗活动的简化、年节仪式感的缺失,传统春节渐衰,不少人都觉得年味儿淡了。虽然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电视媒介造成冲击,但电视作为客厅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家庭交流和家庭共享的载体,人们在看电视时享受的是家庭的温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
地方志往往跨越朝代,关注一地的地理、政治、经济、历史与人文。其中的信息会被更新。因此,从整体看地方志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文本。然而,主导地方志编撰的群体,包括地方官、地方上的读书人,以及地方志的阅读群体,是生活在特定朝代,并受到当时文化政策、意识形态所影响的人。于是,地方志成为了一个地方的“记忆之场”,受到私人写作与国家政策的双重影响。如果关注一地在一个长时段内编撰的志书,可以发现在“因循”之外,一些
伴随着大数据的革命浪潮,参与政治活动的门槛越来越低,方式越来越多,高校学生以低门槛、低成本、低责任的姿态在各国政治活动及国际关系中崭露头角。而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之间的交流互动近年来愈发显现出两国高校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因此中国高校学生对于中美关系的认知也变得更加重要。然而,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长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各类以高校为平台开展活动的境内外非政府组
宰我是孔子门下四科“十哲”之一。为言语科之首,其便辞巧说在《论语》及其他文献中多有体现,喜提出问题并对此与孔子进行辩论,故颇受教责。文献所载之宰我生平扑朔迷离,尤其千百年来争讼不休的“阚止”与“宰我”身份之辩,非常具有争议性。经多方面考释,《左传》中所谓“阚止”与宰我应当是同一人。战国以降,多有文献误以为宰我同田常作乱,孔子以之为耻,而对宰我总体评价不高,古今亦多有学者为其正名,基于详细考证,大体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实践方式影响着信任性专业关系的建立,且信任性专业关系是培育服务对象抗逆力的先决条件。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工作者如何实践角色能够建构信任性专业关系的问题,分析并总结社会工作者角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因应。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以长春市A机构为行动场域,以包括研究者在内的3名社会工作者、6名自闭症儿童、5名社区儿童及2名大学生志愿者为主要研究参与者。以酝酿准备期,评估并建构社会工作者角色
人文关怀是人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以人文精神为基础,聚焦人的真实需要,关注人的生存状况,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能力。高度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工作服务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社会工作服务的本质在于进行人文关怀实践活动。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化为逻辑起点,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从人文关怀视角,关注我国助人文化中的精神特质,以此分析我国社会工作服务人文关怀的实践困境并探究其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烟台市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3×3篮球进奥运会对大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影响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大学生对3×3篮球运动的整体了解情况、对3×3篮球进奥运会的了解情况、对3×3篮球运动知识的了解情况、对3×3篮球运动赛事规则的了解情况、对3×3篮球运动裁判法的了解情况均不理想。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对其的认知程度在各个方面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