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风格研究是个既新又重要的话题。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多是凭印象或直觉判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再现原文的文体特征,对译者本身的语言特征研究甚少;而且,研究方法多为主观,规定性强,不具有说服力。 在本研究的前半部分,作者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译者风格的客观存在进行重新探索,这项工程浩大的史料挖掘过程主要是为了证明:从古至今,译者的风格其实都受到了众多译家的关注,译者并非没有地位。研究的后半部分主要是个案分析,即,通过选取朱自清的现代散文《背影》的三个不同译本—大卫·卜立德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张培基译本,基于Douglas Biber的多维度分析模式并选取了其中的“交互性/信息生成”、“叙述性/非叙述性”、“所指明确/所指有赖情景”和“抽象/非抽象语体”这四个维度,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式对比分析这三译者的风格。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引入了“可读性检测”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而提高了所得数据分析的可靠性。 本研究结果发现,三位译者在同一篇文章的翻译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语言习惯:张培基先生的译文信息含量最大且易读,翻译过程中倾向于直译,译文用词考究但缺少前后衔接。大卫·卜立德教授的译本地道但口语化,翻译方法倾向于意译,译文前后衔接恰当,译本语言稍难。杨宪益夫妇的翻译风格介于前两位译者之间,在译文中能够很好地处理好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本研究属于实证研究,论文的最后还对研究结果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解释,认为译者风格的形成深受译者的母语社会文化背景和译入语中的翻译规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