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我们从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分别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进行分析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通过检测ITP患者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活化状态T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比例变化,探讨其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临床方面,通过回顾性的分析总结ITP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以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基础研究方面对T细胞免疫状态的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的2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病例组)和同期16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ITP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即CD3+T细胞、CD3+CD4+(Th)细胞、CD3+CD8+(Tc)、CD3+CD4+/CD3+CD8+(Th/Tc)所占比例,辅助性T细胞Th1、Th2和Thl/Th2的比例变化,淋巴细胞中活化状态的CD8+T细胞(分别以CD25+和HLA-DR+作为区分早期和晚期活化的标记)的不同变化及调节性T细胞(Treg)CD4+CD25+CD127dim的比例改变。临床方面,回顾性分析了125例于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T细胞免疫状态的检测:外周血中病例组CD3+T细胞平均水平(68.74±13.23)与对照组平均水平(69.14±11.06)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病例组CD3+CD4+(Th)细胞平均水平(30.60±6.18)低于对照组平均水平(43.82±13.49)(p<0.01),病例组CD3+CD8‘(Tc)细胞平均水平(39.04±15.82)高于对照组平均水平(30.30±6.42)(p<0.05),病例组平均CD3+CD4+/CD3+CD8+(Th/Tc)比值(0.70±0.26)低于对照组平均水平(1.53±0.63)(p<0.05)。病例组Th1(IFN-γ)中位数为1.17,对照组为0.30。病例组Th2(IL-4)中位数为0.50,对照组为0.22。Th1与Th2的比值相比,病例组(3.50±2.72)大于对照组(1.86±1.55)(p<0.05)。CD8+CD25+、CD8+HLA-DR+细胞占CD3+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病例组小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群中CD25+、HLA-DR+的表达,病例组小于对照组。但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CD4+CD25+CD127dim/CD4+调节性T细胞(Treg)平均值(6.28±2.02)低于对照组(9.62±5.78)(p<0.05)。临床回顾性分析125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41岁,男女比为1:1.78。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28.59±23.05)×109/L。69.1%(67/97)的患者有风湿免疫检查异常。肝炎病毒和细小病毒B19携带率分别为37.3%(22/59)和44.8%(26/58)。慢性患者CD3+T细胞为(62.7%±14.11%),急性患者为(55.44%±14.31%)。慢性患者CD19+B细胞为(12.83%±6.96%),急性患者为(19.47%±6.93%)。91例患者行骨髓细胞膜抗体检查,45.1%(41/91)的患者阳性。急性患者阳性率63.0%(17/27),慢性患者37.5%(24/64)。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有效率为81.7% (49/60),部分难治性患者对小剂量美罗华化疗或硫唑嘌呤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57.14%(4/7)和40.0%(2/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Th、Tc、Th/Tc亚群紊乱,Th1细胞极化,Treg细胞减少,活化状态的CD8+T细胞未见异常,这些T细胞免疫异常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重要的免疫发病机制。在临床上这些患者常合并病毒感染或风湿免疫学异常,急性患者以体液免疫功能亢进为主,慢性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亢进。骨髓细胞膜抗体阳性的患者多是急性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药物组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