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发展高风险性以及“三农”的问题解决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尤其是政策性保险,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是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农业保险发展置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中,加快探索和建立与我国农业相适应的农业保险发展的组织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运用保险学、福利经济学、博弈论等多种理论方法,依托于保险理论,强调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剖析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过程存在问题和面临机遇,总结我国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实践,并在借鉴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保险模式及配套保障措施。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开篇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农业保险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指出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其次对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典型的有美国和加拿大模式、西欧模式、日本模式、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模式,得出国外农业保险的经验和启示。再次,分析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对“政府主办、政府组织经营模式”、“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基于再保险补贴的农业保险模式”三种模式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最后提出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配套政策,要做到:成立相对固定的工作组织;建立农业保险科研机构;增加农业保险补贴投入;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发展农业再保险市场;加快推进农业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