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金融创新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与我在人民银行所从事的工作有关。周小川在2007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注重对改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以求在放松金融管制、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间寻求平衡,这是他继2004年提出金融生态概念以来又一次将金融环境问题作为关注重点。在当前我国金融创新正逐步进入活跃期但又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的状况下,研究和探讨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问题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6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立题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自由化浪潮和信息技术革命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形式纷繁复杂,创新层次提升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我国则在金融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的双重推动下,金融创新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我国现阶段兼具新兴市场与转轨经济双重制度特征,制度环境不健全已成为制约金融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这种状况促使我们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审视我国金融创新外部环境缺陷,探讨如何通过改善基础环境来推进金融创新,如何在放松管制与防范风险之间做出恰当的权衡,形成有利于创新持续发展的、激励相容的制度环境。这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部分对金融创新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金融创新发展和影响力增强,一些学者开始将创新理论应用到金融理论的研究中来,以期解释金融创新的原因、机制和影响。到90年代,金融创新理论基本上形成了体系,其中,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等内容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影响金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金融创新风险理论则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完善金融创新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外,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金融生态理论研究为金融创新环境赋予了生态化的内涵,其对法律、信用等制度因素的关注可作为本文的借鉴。第三部分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对金融创新环境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了金融创新环境的内涵和外延。按照已有的研究成果,金融制度可分为金融交易制度、金融组织制度和金融保障制度三个层次,这一分类较全面地概括了金融制度的内容。本文在此基础上将金融交易制度的创新视为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的范畴,在概念上属于狭义金融创新;将后两类制度视为金融创新环境的范畴,属于微观创新的制度依托。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指出,金融创新环境概念的外延至少包括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管制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又可细分为若干子项。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利于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其先进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创新有重要借鉴意义。第四部分总结了美英、欧洲大陆国家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在推动金融创新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对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进行了层次划分,阐述了法制环境、金融管制环境、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信用环境、市场基础准则、支付清算体系等环境因素对于微观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机制。其中法制环境居于最底层并发挥基础性作用;金融管制系统直接干预和影响着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活动;市场体系的完善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是同步或相互推动的关系;信用制度和市场基础准则是各类金融创新活动的重要制度平台,市场基础准则的水准高低决定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潜力;支付清算体系和交易规则作为重要的市场设施是确保金融市场上各种创新有序进行的技术平台。第五部分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价,指出了当前我国金融创新外部环境存在的缺陷。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加速了金融创新步伐,经过近20年不断发展,金融创新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但制度环境的缺失或不健全影响了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制度供给和环境营造,尽快形成市场主导创新的良性机制,第六部分从坚持需求导向、提高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强度、加强针对金融创新的法制建设、完善监管体制、强化公司治理以及加强市场教育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国内外金融创新机制和环境,指出了我国在推动金融创新发展方面与西方成熟经济体的差距。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立足于现有的金融制度理论研究成果,对金融创新环境这一概念作了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并对各类环境的制度内涵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由于本文探讨的是金融创新环境这一较广泛的概念,而不是特定产品或工具的创新环境,因此难以在量化分析上作进一步探讨,从而未建立起金融创新制度环境的量化分析框架,这是本文主要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