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宅再利用的适老型乡村酒店设计研究——以川渝地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qsswqs1976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随着我国老年人收入的增加、家庭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养老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到银发旅游的行列,且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数量过亿的国家,我国银发旅游市场潜力无穷。其次,乡村地区景色宜人、气候环境良好、花费较少且还能体验到田园生活,很多老年人开始关注乡村旅游。乡村酒店是根据现代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发展起来的一种酒店业态,它以低廉的价格、酒店化的服务方式、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田园的生活方式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最后,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房屋被闲置,闲置的房屋长期无人居住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浪费了土地资源。介于以上种种原因,本文提出农宅再利用为适老型乡村酒店的设计理念。  川渝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保留了很多原始的乡村聚落和生活方式,因此气候宜人或是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区吸引了众多人群前来游玩,再加上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川渝部分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重庆和四川地区在全国各省市中以11.56%和10.95%的人口老龄化率跃居榜首,远超北京、上海等一线发达城市,且老年人向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乡村地区的田园生活,因此对川渝地区乡村酒店的适老性设计十分必要。  本文以川渝地区聚落闲置农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旅居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度假行为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非结构性访谈等形式对国内已建成的适老型乡村酒店进行分析总结,结合相关理论和实地调研,对川渝地区闲置农宅再利用为适老型乡村酒店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第一部分即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范围进行阐述;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进行综述;并确立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即本文的第二、三、四章,第二章是文章的基础研究部分,首先对乡村酒店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进行阐述,并对其进行分类并对其特征和现状进行阐述;然后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和旅居行为方式进行分析,初步确立了旅居老年人需求。第三章为川渝地区现状研究,首先对川渝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特点进行总结,其次从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对西南地区的乡村聚落进行研究,并总结出目前川渝地区乡村聚落的现状;最后对川渝地区旅居适老设施进行总结归纳,了解到虽然川渝地区旅居适老设施数量较多,但是由农宅改建而成的适老型乡村酒店数量极少,由此可见川渝地区适老型乡村酒店建设的迫切性。第四章为调查研究部分,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调研,对适老型乡村酒店和农宅再利用型乡村酒店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调查问卷和非结构性访谈的形式了解旅居老年人对于乡村酒店居住环境的需求,为后文策略的提出提供案例支撑。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五章,为策略方法的建构。在宏观层面,对适老型乡村酒店的选址、功能组成及功能布局进行总结;在中观层面,对农宅建筑形象和多栋农宅所形成的外部空间进行更新改造探讨;在微观层面,对适老型乡村酒店的客房区及其配套设施的功能形态的更新改造进行设计探讨,并对其内部的适老化的细部设计和室内设计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传统民居根植于农业文明,是与人们生活关系紧密的居住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自然和人文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
L·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将城市定义为“人们记忆的场所”,“集体记忆”是赋予城市物质形态历史内涵、形成城市场所精神的关键要素。然而当城市的记忆内核消亡,只留下包裹
城镇绿地作为城镇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了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从景观生态学理论角度、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达性理论、哈夫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Center,简称HSCTC),是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要医用空间,要求具有高洁净度净化的空间。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又
20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家对科技产业愈加重视,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极大发展。重庆高校新校区往郊区迁移,学生生活需求的变化,重庆特殊的地形气候条件,在这样一个背
目前我国进入了快速城镇化时期,国家出台了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促进小城镇发展。因此小城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而居住空间则是小城镇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竞争的日益激烈,快速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成为追逐经济利益时代最为高效的方式,与此同时,很多问题也开始慢慢浮现,设计缺乏内涵、山寨现象严重、建造质量粗糙等,严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建造越来越广泛,随着居住区的不断发展,居住区的绿化生活环境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居住区的绿地形式存在着形式过于简单、功能较为缺乏、维护
20世纪50年代末,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国内向苏联学习城市发展的经验,开始发展居住小区模式住区。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开始进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业开始兴起,以居住小区为主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多年的时间长河中,各民族由于各自所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差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等。其中,以重庆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