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国的初中课堂教学中广泛地应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采用互助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所需人才打下基础。然而,笔者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惑。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改革的发展,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并解决自己的困惑,本文尝试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研究“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具体研究如下:第一章:引言。首先提出了本研究的理由,再通过查阅资料,介绍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的意义并确立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涵义。第二章:理论基础。分析了自主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明确了其成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理论基础的合理性。第三章:解读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本部分包括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基本原则、基本环节、特征和价值意义。第四章:目前初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部分分析了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学习评价等),以及教师的访谈结果,并根据课堂观察总结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第五章初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有效实施策略。针对第四章中分析的影响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实施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学校引领、监督、激励教师进行课堂改革;教师应转变落伍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掌握具体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学策略。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本研究结论如下:1、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基本特征为:自主学习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基础和前提;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导学案的使用贯穿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全过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是以预设为基础的逐步生成过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2、“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在实施中受到很多了师生的欢迎,但却存在以下许多问题。部分教师缺乏课堂改革的热情;教师对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涵义的认识不够;学校缺乏切实可行的推进策略;教师操作不当,课堂效果不理想。如:“自主学习”即是“自己学习”;小组划分不够合理;小组成员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参与不均等、不主动;课堂气氛活跃,但秩序乱,课堂效率不理想;学生互助合作学习形式化严重;评价不全,学生的学习激情得不到最好的调动;导学案的设计及运用问题。3、“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的有效实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其中学校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是影响着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推行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学校相对应的学校制度又具有引领教师实施意愿、监督教师实施进程、督促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作用。第二,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学习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影响。现在大部分教师难摆脱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并且教师的现有教育教学能力与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有差距,尤其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教师的实践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素质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影响着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的实施力度和课堂实施的质量。第三,学生缺乏自主互助学习意识与能力为基础。第四,缺乏合理的课堂学习评价机制。4、“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施对策。(1)学校引领、监督、激励教师进行课堂改革(2)教师应改变落伍的教育观念(3)教师应掌握具体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学策略。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意识、能力。其次,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注意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第三,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第四,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通过此次的研究,为进一步丰富完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并为教师和学校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提出有效的教育教学建议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本地区初中课堂教学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