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光伏产业的规模扩张速度空前,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但这种盛况并未持续很久,2011年起出现的市场需求萎缩、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纷纷破产等问题让我们开始反思政府扶持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探究我国现有光伏产业扶持性政策体系是否合理,以及政策工具的使用绩效如何对于我国光伏产业健康持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典型的扶持性政策,并对自由经济局面和政策驱动局面两种情境下世界扶持性政策的效果进行了预测。本研究立足于政策文本本身,从产业链、市场渗透、政策工具三个角度对政策工具进行了分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政策工具的三维分析框架,第一维度是政策工具的分类,第二维度是光伏产业活动环节的分类,第三维度是发布单位级别的分类。通过对1994年至2014年政策文本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光伏产业扶持性政策工具的应用不平衡,偏重于环境型和供给型政策工具;产业活动阶段的政策工具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于投资、生产和消费阶段。我国光伏产业扶持性政策的实际绩效评估显示:供给型政策工具对于产业的短期扩张具有明显效果,但整体经济效益偏低;环境型政策工具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平衡市场供求;需求型政策工具具有较好的“投入-产出”效益,能够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对光伏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光伏产业的扶持性政策的“三阶段”理想模式,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及国际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