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体肝癌细胞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增强不可逆电穿孔的体外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逆电穿孔(IRE)是一种基于能量的肿瘤消融技术,它使用高幅值的电压脉冲来提高细胞膜渗透性。当细胞暴露于电脉冲时,会形成纳米级亚稳态结构和气孔损伤,导致细胞凋亡和肿瘤消融。作为非热性疗法,IRE相对其他热疗法有许多潜在的优势:(1)减少治疗时间;(2)减少热疗法带来的并发症;(3)减少对肿瘤邻近的血管和胆管的损害。尽管IRE相对其他热疗法有很多实质性的优势,但目前仍有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在不使用重复的电脉冲刺激或者增加电极针的情况下,IRE无法摧毁大面积的肿瘤组织(肿瘤直径>3 cm)。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采用一种新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增强不可逆电穿孔的方案,将不可逆电穿孔技术与膜性能的修改相结合,通过添加SDS来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导电性,进一步扩大肿瘤消融的区域。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表面活性剂SDS对人体肝癌细胞HepG2的毒性测试,以确定较为安全合适的SDS浓度;(2)通过人体肝癌细胞悬液的体外实验验证SDS对IRE的增强效果;(3)通过人体肝癌细胞悬液的体外实验验证二甲基亚砜(DMSO)对IRE的增强效果,并对比SDS和DMSO对IRE的增强效果;(4)通过人体肝癌细胞悬液的体外实验验证SDS和DMSO对高频不可逆电穿孔(H-FIRE)的增强效果;(5)研究表面活性剂(SDS和DMSO)增强IRE和H-FIRE效果的差异性。最终研究结果表明:(1)SDS的浓度越高,人体肝癌细胞HepG2的活率就越低,因此选用低浓度区间(0.0001%w/v-0.001%w/v)的SDS符合课题的研究目标(不依赖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2)SDS能够显著性的增强IRE的消融效果,降低肝癌细胞生存能力,降低IRE的电剂量;(3)低电场强度下(500 V/cm),SDS结合IRE的消融效果明显优于DMSO;(4)SDS和DMSO都能增强H-FIRE的消融效果,但SDS在电场强度=1000 V/cm时增强效果最佳,而DMSO在电场强度=500 V/cm时有最佳的增强作用;(5)SDS对IRE的增强效果要远远大于对H-FIRE的增强效果。而中高电场强度下(1000 V/cm-1500 V/cm),DMSO 对 IRE 的增强要优于对 H-FIRE 的增强。
其他文献
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能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行法律规定的农村土地利用制度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K)是贯穿植物一生的十分重要的信号分子,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包括胚胎发生,根系的保持和分生组织的出芽以及植物维管的发育
梨(Pyrus L.)是蔷薇科(Rosaceae)落叶植物,梨花芽会在冬季进入休眠以适应外界不良环境,并需经历一定有效低温方可萌动。ABA是促进休眠深化、抑制休眠解除的重要物质,其含量变化主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能够将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新型生物电化学装置。本文利用无pH缓冲液及外循环装置的双室MFC,以提高MFC对污染物的去除以
小分子凝胶是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自组装成的一种软材料,在超分子化学、材料科学、催化、再生医学、药物传递和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潜在应用而被广泛关注。挥发性酸和有机胺是严重的气态污染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于挥发性酸和有机胺的检测,通常是采用电化学、气相色谱和各种化学传感器等方法,这些方法通常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才能得以实施。因此,本文设计合成了几种新型小分子凝胶
目的在单核细胞PRKG2基因条件性敲除(cKO)及条件性敲入(cKI)小鼠基础上分别构建小鼠痛风气囊模型和急性腹膜炎模型,研究痛风致病基因PRKG2对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4,8-二羟基-1-四氢萘酮(4,8-DHT)为山核桃外果皮化感物质,已被证明具有除草活性,田间尚未得到验证。为明确4,8-DHT在林地内的除草活性及对杂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文依据《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是由于自身遗传物质的改变会在无逆境胁迫和病原菌侵染情况下自发出现坏死斑表型。大多数突变体会表现出抗病基因的上调表达,植株获得系统获得性抗性,增强对
光合效率是影响绿色植物产量与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本课题组前期克隆并命名了一个与水稻叶色相关的高光效基因NRPC,比对获得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AtNRPC1基因。拟南芥
目的:疟疾作为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始终威胁着人类健康。早在2010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国消灭疟疾的宏伟目标。然而由于疟原虫耐药性增加等问题的出现,疟疾的治疗效力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