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的“传记式批评”事实上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对这种文学批评方式的理论总结还不够,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传记式批评”通常被认为是文学批评方式的一种,要求研究者在解读、研究文学作品时,首先全面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创作经历、创作意图、人格特征乃至生活态度等传记性材料,然后对照作品,从而理解、批评作品的内涵。而本文所讨论的“传记式批评”是基于“中国近现代作家传记文本”之上的,也就是说主要研究对象是以中国近现代作家为传主的传记作品。具体来说:文本的内容是文学批评,而文本的载体形式是“传记”,即用传记文体来写的文学批评的文本。论文之所以选择中国近现代作家传记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为了研究上的方便,其实文中所探讨的问题是有着普遍性的,是对任何一位作家进行传记式批评时应采取的思路。虽然重点选取的是中国近现代作家传记中的一些个案分析,但力图揭示的原理是广泛适用的。 本文对“传记式批评”的有关问题进行界定,对“传记式批评”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梳理、分析和总结,同时在具体传记文本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问题,从而为“传记式批评”写作实践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上的参考。本文主要意图是通过理论抽象、归纳、总结,发现研究对象的主要形态、方法,希望他人阅读后对“传记式批评”有所了解,在为一个作家写传记式批评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路、方法等方面有所借鉴。并且通过对当代中国传记式批评的经验总结,提出相关问题,试图对以后的传记式批评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这篇论文包括六个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是提出研究对象以及阐明其意义,并且回顾了“传记式批评”的历史渊源及相关实践,以及对当代“传记式批评”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 第一章是对“传记式批评”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批评文本的要素、特点等,分析“传记式批评”与其它文学批评方式相比有何异同,以及学界主要关注的有哪些问题。 第二章是对“传记式批评”的基本内容要素加以分析。由于“传记式批评”与历史学方法联系密切,有一些问题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比如作家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及影响人生发展的外部因素;作家的生平活动、文学活动与其整体思想发展的关系;作家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世界观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传主创作的整体评价,文学成就深浅得失的原因的分析;传主的人际关系方面;传主的私生活问题应该如何把握;关于作家传主的一些特殊的问题等,这些都是“传记式批评”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决定了这种批评区别于其它批评方法的特点。 第三章主要是探讨“传记式批评”的派生要素和应遵循的原则。“传记式批评”的派生要素包含的内容相当地丰富,它决定了传记质量的好坏,主要有:在写作传记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传记批评者怎样的政治观、历史观、世界观(包括妇女观)等,体现出了怎样的文学史观。另外,派生要素还有传记作者的创作意图、传记的语言风格、正文与注释的关系等一些内容,这些也都直接影响着传记的质量。本章还对“传记式批评”所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主要是从史德、史识、史才几个方面着手的。 第四章是对近年来“传记式批评”写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近年来作家传记的繁荣,为我们总结“传记式批评’’的经验、教训,以及讨论如何完善传记批评奠定了一个基础。这一章中主要探讨的问题有:“传记式批评”中反映出作者学术素养欠缺等问题;警惕传记与传记体小说相混淆的现象;不少传记作品对传主的经历等重要史实交待不清,传主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很不完整;对于材料的考订和一手材料的运用方面的问题和经验;缺乏对文本深入、细致的分析,过于注重社会历史批评,成为一种“社会学样本”;如何借鉴外国传记式批评的成绩,特点等。 结语部分,主要是提倡与期待。“传记式批评”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这种批评方法还是很有生命力的,比大量以西方文学批评为模式、来搞个案好的多,“传记式批评’’对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水准有益,期待大家都来重视。既有理论问题探讨,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共同取长补短,使之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亮点。 本文打通文艺学、文学批评与传记研究等学科,主要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中综合归纳提炼出“传记式批评”的现象,并认定其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同时予以深入的理论论证。以本人论证提出的“传记式批评’’的理论框架出发,通过评析大量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文本,较全面地总结了中国近现代作家传记文本写作的经验教训。对于若干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作家的生平思想活动与创作特点,以及本身的深浅得失,提出了个人的若干不同于学术界普遍认识的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