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中国已经蝉联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六年,国内汽车消费超过2300万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销规模增长迅速,其中,私人汽车的保有量增长最迅速。汽车需求的持续高增长,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外资企业以合资和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各类汽车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上升以及从业人员规模扩大,盈利能力上升。汽车企业的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是产业组织中基础的研究课题,汽车产业的规模效率问题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规模经济特征明显。汽车产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资金密集程度强、技术含量高的经济特征,对国民经济有极大支撑作用。政府在1994和2004年两度颁布汽车产业政策加以支持,旨在提升汽车企业的生产规模,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竞争优势。但2014年,中国汽车产业中存在着115家整车制造企业,超过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汽车生产企业总和。大量汽车生产工人和生产设备处于低效率的生产经营中,既不能退出市场,又无力改变企业的经营现状。本文通过DEA模型分析研究汽车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出相关结论:首先,中国乘用车企业的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在统计上表现出与产能规模的同向增长,生产规模越大,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越高。其次,乘用车企业的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且汽车产业整体的生产力指数的增长同样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再次,乘用车企业整体的投入产出比不高,大量汽车企业的生产无效率;最后,对Malmquist生产指数的分析可知,中国汽车产业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缺位和对市场的预期不足。本文第一章中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了解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介绍文章的思路、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框架。第二章主要是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现代企业理论对规模经济的解释。第三章是对我国汽车产业在2003年之后的关于市场和规模的发展状况的介绍,分析中国乘用车的规模经济的现状。第四章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经济进行初步测度,以生存技术法和最高利润法对汽车企业的最小最优生产规模进行初步测定,2012年中国汽车企业的最小最优生产规模已经达到50万辆。第五章运用规模报酬不变(CCR)和规模报酬可变(BCC)模型以及生产力指数分解的方法,对2007.2012年32家主要乘用车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计算和排序,分析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对乘用车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第六章根据上章相对效率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