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近年来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迹象,这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早期大多数的学者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整体,来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或问题进行研究。近来,理论界则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研究我国地区工资差距的现状、趋势和工资差距形成的原因,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措施,来提高后发地区的工资水平,并促进后发地区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国内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来展开的。然而,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等古典假设与国内现状严重不符,导致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从工资的不平衡地理分布对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问题做出解释。因此,本文放弃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范式,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这一角度来研究地区工资水平差距的问题。 Harris(1954)创造性地提出了市场潜力这一观点,他认为厂商会选择拥有最大市场潜力的地区来作为工厂地址。某一地区的市场潜力与其周边地区的总需求成正比,与两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他用每个选址地点与市场的接近度作为市场潜力指数,并依此提出市场潜力函数。Fujita等(1999)在此基础上结合Krugman(1992)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指出,接近消费者和工业需求的区域具有高的名义工资,这一理论赋予了市场潜力新的含义。经济学界认为,21世纪是“城市世纪”,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都将围绕中心城市、城市圈展开。目前,全国已经和正在形成的具有“圈”性质的经济区域达到20多个。考察中国经济的市场潜力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为我国地区间收入水平差距扩大的事实提供一个新的解释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