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面对的是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系统,所以生态治理必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同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贫困问题,而庭园生态经济是一种小型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模式,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是生态治理的有效模式之一,并且已成为必需环节。但喀斯特生态治理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的特殊性,建设庭园生态经济的意义、条件、方法、模式等与其他地区是不同的,因此,要结合地区生态环境特点、资源条件、生产配套设施、政策背景等加强庭园生态经济技术与庭园生态经济结构的组合统一,注重栽培植物群落垂直结构配置、畜禽种群垂直结构配置,把生物、工程、耕作、管理与社区发展在内的多种技术措施加以科学组合,建立以沼气利用为纽带,以庭院种植、养殖与农村能源建设为主要环节的农村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形成多样化的农业经济产业体系。提出适宜于喀斯特石漠化环境特征的,具有明显生态、经济效益的庭园生态经济优化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喀斯特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防治的生态—经济双赢目标。该研究结合各类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防治科研项目,选择了五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喀斯特示范区进行研究——位于乌江上、中、下游分别代表温凉春干夏湿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的毕节鸭池示范区、代表温和春夏半湿喀斯特丘原盆地生态环境的遵义龙坪示范区、代表温热春夏半湿喀斯特低山沟谷生态环境的沿河淇滩示范区,以及分别代表温和春半干夏湿喀斯特丘原盆地生态环境的清镇红枫湖示范区和代表干热喀斯特高原峡谷生态环境的花江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通过对以上五个示范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典型农户的实地调查,整合示范区资源条件和外部参与资源,结合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防治项目,运用“政府+专家+公司+农户(协会)”的运行方式和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手段,对以上五个示范区内7个样区的庭园生态经济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种养殖技术结构、沼气能源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了优化,并将各样区庭园生态经济优化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不同喀斯特地貌环境下的庭园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位于乌江上游的毕节温凉春干夏湿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皇竹草-鹅-沼-柿”,位于乌江中游的遵义温和春夏半湿喀斯特丘原盆地生态环境——“烟叶(红薯)-猪-沼-李”,位于乌江下游的沿河温热春夏半湿喀斯特低山沟谷生态环境——“皇竹草-鹅-沼-梨”和“黑麦草-猪-沼-葡萄”,清镇温和春半干夏湿喀斯特丘原盆地生态环境——“蔬菜(皇竹草)-猪-沼-桃”和“黑麦草(紫花苜蓿)-奶牛-沼-杏”,关岭-贞丰的干热喀斯特高原峡谷生态环境——“皇竹草-鹅-沼-椒”。(2)对各样区庭园生态经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分析可知,各类模式都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具有示范效益和推广建设的可行性。(3)通过对喀斯特高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原峡谷不同地貌环境下庭园生态经济优化模式的对比分析可得,不同的地貌环境能够导致庭园生态经济种养殖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庭园生态经济模式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庭园生态经济的综合效益。(4)通过对乌江不同流域环境结构下庭园生态经济优化模式的对比分析可得,不同流域环境结构分异出不同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庭园生态经济模式类型,进而导致了庭园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差异。(5)在相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和资源,也能够导致庭园生态经济模式的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效果。(6)各样区庭园生态经济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区域生态环境差异和社会经济背景差异,但归结起来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以养殖推动沼气建设,以经果林补充农业经济收入,林草结合、农牧互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达到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防治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总而言之,就是“种植-养殖-沼气-经果林”的庭园生态经济模式。(7)在各样区庭园生态经济优化建设中,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运行机制,如“政府+专家+公司+农户”、“政府+专家+公司+专业户”、“政府+专家+公司+基地”、“政府+专家+公司+协会”。各种运行机制都有其独特的方式,以及不同的地区适应性,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