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下垂是指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腹内脏器支持韧带松弛、腹内压降低、胃张力低下等原因引起胃的位置降低至髂嵴联线以下,导致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的一种病症。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等。本病临床发病率高,虽为非器质性病变,但病人痛苦很大,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没有良好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只能采用胃大部切除术等方法,但由于治疗创伤性及不良反应大,很难被患者接受。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在胃下垂的治疗上显示了显著的优势。本论文主要包括胃下垂的中医学临床研究进展,胃下垂的现代医学认识和临床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从辨证治疗、专方治疗等方面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对胃下垂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近年来中医学对胃下垂的研究与过去相比,在其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思路,治疗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说明了中医中药在本病治疗领域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第二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现代医学虽对胃下垂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比较明确,但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第三部分临床研究部分,其研究目的是:本课题应用补中益气汤为对照,系统观察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60例患者均来源于2006年5月-2008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胃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为枳术丸加减煎剂治疗组和补中益气汤治疗组。每天两次口服,连用3个月,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使用SPSS13.0主要对两组一般情况、综合疗效、疗后症状积分、X线复查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X线检查程度分级、病情、治疗前症状严重程度及舌脉情况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2、60例患者中黄、腻苔共占到66.7%,暗、红舌共占到43.2%,弦细脉、弦滑脉及涩脉共占到73.3%,说明胃下垂病机并非为单纯虚证,而已虚实夹杂为主。3、分别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胃下垂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7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复查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胃位置恢复正常分别为43%和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用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比较,总有效率所占比例分别为97%和8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结论:1、胃下垂病机以升降失调,虚实夹杂,且以标实为主要表现。故治疗应以升清降浊,健脾和胃为法。2、临床上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要明显优于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