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颌面部血管畸形既往泛称为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组由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在颌面部良性占位病变中发病率居第一位,约占全身血管畸形的60%。由于血管畸形是一种血管形态异常,因此常有众多血管受累而呈现广泛的病变,1/3 以上病例有骨受累的表现。Waner和Suen 根据血管畸形形成的机理及病变发生的部位等对Mulliken 的分类提出了修改和补充[14,15],将血管畸形分为: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混合性畸形四种类型,其中以混合性畸形最为常见。颌面部血管畸形与肢体和内脏AVM 相比,其血供更复杂,常由多支颈外动脉分支供血,对侧颈外动脉也常成为潜在的侧支血供。本病无论对于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均为棘手问题。临床经验证明,对于绝大部分AVM 病灶,单纯手术切除不仅存在面部瘢痕影响美容、切除不完全、失血量大、术后易复发等不足之处,而且因为手术常结扎供血动脉,使AVM 的血供变得更为复杂,为后续的介入治疗增加了难度。因此手术切除治疗不应作为颌面部AVM 的首选或首次治疗手段。在既往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中,硬化治疗、微波热凝治疗、单纯Nd-YAG 激光照射治疗各有其局限性,适应范围较小。相比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而言,介入栓塞治疗具有诸多优点及广泛的适应症,被认为是颌面部静脉血管畸形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他类型的颌面部血管畸形同样属于其合理适应症,尤其是对于特殊部位和外科手术可能会造成严重畸形的病例。对于范围较大、血供复杂的AVM,无论病灶表浅或深在,STAE 治疗都具有确切疗效,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手段。对于行手术切除的<WP=34>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9颌面部血管畸形病例,术前STAE 同样具有重要辅助意义。传统的结扎颈外动脉或营养动脉的控制失血方法疗效不佳,而采用辅助性动脉栓塞术,可有效控制手术失血量,使术野清晰,便于操作,提高疗效。颈外动脉栓塞术是颌面部血管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和复杂的局部血供,与其他部位的栓塞术相比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既往颈外动脉栓塞术主要采用畸形血管床水平栓塞,亦有少量颈外动脉分支主干栓塞的报导,二者互有优劣。本研究通过对23 例颌面部血管畸形患者实施PVA 微粒栓塞并/或弹簧圈置入栓塞治疗,与单纯病灶血管床栓塞疗法进行疗效对比,旨在探讨更为科学合理的动脉栓塞治疗方法。用于临床实践的栓塞材料种类繁多,既往报道多采用无水乙醇、线段、明胶海绵颗粒及TH 胶,目前多主张使用末梢栓塞材料直接永久栓塞病理血管床。本组病例均采用PVA 与弹簧钢圈栓塞,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综合考虑,PVA 与弹簧钢圈栓塞是理想、有效而且安全的栓塞材料。大量临床和动物试验证明:单纯的颈外动脉栓塞术治疗血管畸形的短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则会因异常侧支循环形成而明显降低。但颈外动脉栓塞可显著降低甚至完全阻断病灶现有供血动脉的血流,既可迅速控制和缓解并发症状,有可以对其他非手术治疗产生辅助协同作用,因此,对其不应完全予以否认。单纯的病灶血管床栓塞术在临床实践中的主要矛盾是:栓塞材料注入过少,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注入过多,则会因为返流而导致严重并发症,颌面部血管畸形尤为危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是否继续栓塞和何时终止栓塞的判断往往带有很大<WP=35>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0的主观性和保守性。这可能也是单纯的病灶血管床栓塞治疗术后复发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如何把单纯的病灶血管床栓塞与单纯的颈外动脉栓塞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协同促进是本研究的主要立意和出发点。鉴于在单纯的病灶血管床栓塞与单纯的颈外动脉栓塞术中,PVA 颗粒和弹簧圈分别是其中较为理想的栓塞材料,因此,本研究采用二者为主要的手术材料。PVA 颗粒具有多种直径,可根据病灶血流情况方便地选择颗粒规格;弹簧圈则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弹簧圈的注入可以有效降低病灶血管床内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有利于PVA 颗粒在病灶血管床内的充分沉积,减小PVA 颗粒沿引流经脉分流至靶外器官的可能,同时,弹簧圈本身也具有诱导血栓形成的作用,与PVA 颗粒的“合作”使得病灶血管床和供血动脉得到了双重水平的栓塞,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本研究共行PVA 栓塞术并/或栓塞弹簧圈置入术22 例次,共置入栓塞弹簧圈39 枚,PVA 颗粒平均用量约2-4 毫克。术后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大部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病灶表面搏动感或血管杂音消失,术后随访6 个月,总有效率为82.6 %,且高流量型血管畸型与低流量型血管畸型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别。总而言之,PVA 栓塞术并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颌面部血管畸形的一种有效、安全的非手术疗法,其近期疗效肯定,但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跟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