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顾城具有天赋异禀的才情和风格多变的诗风,在其传奇而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千多首诗歌。在他眼里,诗即生命,为诗而死便得永恒。本文拟将诗人创作分期与意象择取的动态流变过程相结合,阐释顾城“大自然”——“逃避人世”——“幻想破灭”——“以死亡重回自然”的意象流变过程。绪论部分在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汇总的基础上,结合意象的流变线索,将意象流变分为“童话时代”“后童话时代”和“海外时代”三个阶段。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童话时期”的“自然意象”。抓住“童话诗人”的特质,结合顾城年少时的经历,按照空间分为“天空”“大海”和“大地”三大意象群。纠正传统评论对“童话时期”清新明快画风的片面概述,通过汇总提炼1962年至1981年的诗歌意象,完整还原诗人处于愉悦与忧伤两极分化的意象流变过程。在意象功能上,紧扣诗人的唯灵意识,分析了自然意象因灵性而产生得生命张力。第二章主要论述“后童话时代”的“城市意象”。作为顾城诗歌意象流变的过渡时期,本章以都市生活为背景,通过城市“人”与“物”意象的冲突博弈加以论述,一方面剖析了顾城在夹缝中挣扎逃离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借助诗人追忆自然的心理分析了诗歌潜藏的生态意识。在意象功能上,抓住这一时代的“过渡”特点,着重分析了色彩与意象的关联。第三章主要论述“海外时期”的“死亡意象”和“虚拟意象”。承接第二章诗人的避世心理,一方面以典型“死亡意象”“刀”“斧”“鱼”为代表逐层剖析顾城步入死亡的动机和过程,另一方面借助“梦”“鬼”等虚拟意象探究了诗人对自我的终极审视和“向死而生”的死亡心理。意象功能上,本章借助“蒙太奇手法”来解读顾城本时期晦涩诡异的诗风。结语部分通过对中国意象诗学背景的简要梳理,从意象撷取、技巧、动态流变三方面总结了顾城诗歌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