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酬劳动时间是居民在非工作时间下,不以劳动报酬为目的所进行的劳作时间,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现象。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造成居民自身参与无酬劳动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部分地区居民本身存在小农、封建思想,倾向于自己和家人做无酬劳动工作,我国居民无酬劳动现象较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更为严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提高人民美好生活水平的战略目标,而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居民无酬劳动程度,则是提高人民美好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我国居民无酬劳动时间进行研究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统计学理论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运用描述性统计、结构方程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方法对我国居民无酬劳动时间水平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在定义居民无酬劳动时间内涵、划分其生产范畴基础上,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其次,运用对我国居民无酬劳动时间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相关因素的实际影响效应;最后,为减轻居民生活负担、提升我国社会公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有:其一,我国居民家庭意识较高,而社会公益意识、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对外帮助、社区服务与公益劳动所花费的时间较少;其二,无酬劳动时间水平较高的省份往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社会家政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居民参与无酬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三,无酬劳动时间水平较低的地区居民更倾向于建立雇佣关系,请家政服务帮助完成家务劳动、照顾家人等活动;其四,我国妇女居民承担了家庭大多的无酬劳动工作,女性居民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现象会随之加深;其五,我国居民无酬劳动时间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六,应采取建立健全地区社会家政服务体系、缩小城乡收入水平差异、加强居民家庭男女平等意识等措施,降低居民无酬劳动时间,提高居民美好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