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机械合金化法制备SiBCN粉体,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Cf-SiCf)/SiBCN复合材料,对其物相和微观组织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纤维表面涂层及添加剂(ZrSiO4)的引入对复合材料力学、抗热震及耐烧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可以制备得到非晶态的SiBCN粉体材料,材料由纳米颗粒团聚形成的硬团聚体构成。采用浸渍裂解法可以在Cf和SiCf表面制备C涂层及BN涂层等弱界面层,C涂层厚度不均匀,且纤维之间搭接现象较严重;BN涂层厚度较薄,纤维整体分散性较好。通过热压烧结工艺制备的(Cf-SiCf)/SiBCN复合材料主要由β-SiC、-SiC以及BCN相组成,BCN相具有非晶的湍层状结构;未引入涂层的复合材料内部纤维定向排布,材料具有脆性断裂的特征,引入弱界面层后纤维排布失去了择优取向,断裂形式为伪塑性断裂,但材料的密度及力学性能均有所降低;而添加剂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性能,其密度、抗弯强度、弹性模量及断裂韧性分别为2.58g/cm3、235.3±18.4MPa、127.4±1.7GPa和5.33±0.25MPa.m1/2。纤维的脱粘和拔出是碳纤维的主要增韧机制,而碳化硅纤维主要依靠裂纹偏转、延长裂纹扩展路径的方式起到韧化效果。复合材料热震后抗弯强度随热震温差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引入添加剂的组分下降速度较快,引入弱界面层后材料的残余抗弯强度下降幅度不是很大,其中BN涂层对于材料抗热震性能的改善效果相对更明显,热震后材料的抗弯强度分别为原始强度的71.4%、71.4%和61.8%。在800°C热震温差下纤维发生了轻微的剥蚀及断裂,且基体中有少量微裂纹的存在,1000°C及1200°C热震时材料表面出现了氧化现象。复合材料内部纤维损伤较轻,可观察到纤维拔出的现象。弱界面层的引入使得复合材料的质量烧蚀率略有增加,线烧蚀率变化不明显,添加剂对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0.00136g/s和0.0273mm/s。复合材料烧蚀后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烧蚀坑,烧蚀表面分为烧蚀区、过渡区及边缘区三个不同区域,烧蚀区表面发生了纤维剥蚀现象,过渡区覆盖了一层非晶态SiO2,边缘区出现了起泡现象,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为机械剥蚀、高温气流冲刷及热氧化烧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