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负极微结构演变与储能机制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j2002_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发展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提高,特别是个人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数量需求的快速增长,发展新型电化学储能设备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其中,钠离子电池因丰富的钠源储量,以及与锂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认为是未来最有潜力的电网级能量存储与转换设备。然而,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有关钠离子电池的深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至关重要的电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微结构与相演变行为,离子传输的动力学过程,以及相界面间的相互作用等关键问题还缺乏全面与细致的讨论。这些问题显然与钠、锂离子在离子半径、原子质量、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理化性质上的差异密切相关。全面地理解不同电极在钠存储过程中相应的理化演变过程是改进和发展新型钠离子电池电极的重要前提。因此,有必要在更深层次上对上述关键问题在钠化与去钠化过程中的实时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进行动态的观察与研究。在本研究中,运用先进的原位透射电子显微(In situ TEM)技术,优先构建了纳米尺度的钠离子电池,并对电极在钠化与去钠化过程中相应的微结构及相演变行为,离子传输动力学,以及电极失效机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实时的追踪。本研究旨在通过原位TEM观察,为理解不同电极材料的钠存储机制提供全面且细致的见解,从而利于指导和设计下一代钠离子电池电极。本论文中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SnS超小纳米晶与石墨烯复合电极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储钠机制及结构演变研究。针对合金化型电极在钠存储过程,因为严重的体积效应而易失活的难题,本研究设计并制备了超小SnS纳米晶与石墨烯复合的纳米结构,并采用原位TEM技术探索了该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相应的电化学行为。电子衍射、高分辨成像与电化学测试分析,对钠化与去钠化过程中,SnS与石墨烯复合电极的微观形态演变和相转化过程进行了实时的表征。结果表明,钠化过程中,SnS电极经历了转化–合金化的两步反应机制,最终生成Na15Sn4与Na2S相。在去钠化过程中,该两相的转化具有明显可逆性。除此之外,就钠化与去钠化过程中微观形态演化而言,柔性的石墨烯基底有效缓解了SnS纳米晶在钠化过程中因体积膨胀引起的电极粉末化。该结构设计不仅为缓冲不利的体积变化提供了稳固的支撑,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石墨烯自身的优势,提高了离子/电子传输能力。该研究为全面理解超小纳米晶与石墨烯复合的电极结构设计,在提高电极稳定性上重要作用提供了系统性的见解。(2)多晶FeS2纳米管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微结构和相演化机制的研究。针对转化型负极材料FeS2在钠化与去钠化过程中因较大的体积膨胀和缓慢的电极反应动力学,阻碍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难以大规模实际应用的难题,提出了利用纳米工程设计思路来制备多晶纳米管,从而提高电极电化学性能的设计思路。原位TEM的研究表明,一维线性的微结构可以有效缩短Na+的扩散路径,并提高钠化反应动力学。而多晶中空的纳米结构能有效缓冲钠化与去钠化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结构应变。此外,通过高分辨成像和电子衍射实时追踪了转化反应过程中的相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首次钠化过程中,FeS2到Fe与Na2S相的嵌入–转化机制是通过Na FeS2中间相来实现的。此外,Na FeS2相与Na2S和Fe相之间可逆相变将在随后的电化学循环中被建立。原位的电化学行为观察以及电化学长循环测试表明,该结构设计在优化转化型电极材料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望为指导和设计新型具有优异结构稳定性的电极提供新思路。(3)NH4V4O10纳米带在钠离子电池中充当负极时的储钠机制和相演化的原位TEM研究。针对NH4V4O10电极用作钠离子电池正极时工作电压较低,电化学性能不佳的难题,采用简单的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维结构的NH4V4O10纳米带,并利用原位TEM技术和电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追踪并分析了NH4V4O10纳米带在阳极电压区间内,该电极的储钠机制与相演变行为。原位TEM观察表明,NH4V4O10纳米带在首次钠化过程中遵循先嵌入后转化的逐步反应过程,中间产物为NaxNH4V4O10,完全钠化后最终生成V2O3与Na2O相。而在随后的去钠化过程中,V2O3转变为VO2相,而非初始的NH4V4O10。且两者间的相互转化是随后钠化与去钠化反应的基础。此外,原位的TEM观察还明确了微结构中纳米孔的生成,并通过原位钠化与去钠化循环以及电化学循环证实了其在缓冲结构应力和提高电极长循环稳定性上的重要作用。该工作首次验证了NH4V4O10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实用性,并为重新审视现有正极以探索其在负极中潜在的使用场景提供了范例。
其他文献
动态响应晶态分子材料在外界刺激(如光、电、力、热、溶剂等)下,能够做出响应,包括结构变化引起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如:结构相变、介电转变、铁弹、铁电、力致形变、荧光响应等。本文以Saloph席夫碱配合物来构筑晶态分子转子体系,对其相关动态响应性质进行研究。论文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合成了 9个哑铃型结构的配合物(1-9),通式为[Zn(saloph)]2(DABCO)。其中,双氮杂环DABC
学位
<正>近日,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公布第一批“红色草原”名单,包括山西花坡草原、内蒙古明安草原、内蒙古乌拉盖草原等12处,以传承草原革命精神、加强草原保护修复,促进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第一批“红色草原”涉及9个省(区),分别是山西花坡草原,内蒙古明安草原,内蒙古乌拉盖草原,吉林郭尔罗斯草原,湖南南滩草原,湖南、广西南山草原,四川红原草原,四川甘孜草原,四川松潘草原,甘肃红石窝草原
期刊
PolSAR数据中,由于地物目标物理特征不同,地物目标会表现出方位对称性或非方位对称性。传统PolSAR分解算法都是基于方位对称性假设进行构建,分解结果中非方位对称的地物目标和方位对称的地物目标之间会出现散射特征混淆和误分类问题。大量的PolSAR分解算法试图通过增加物理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模型的增加导致算法执行复杂度增大,而算法的效果改善却不明显。因此,对于后续PolSAR分解算法的研发,不仅要
学位
目的和背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多态性与出现抗线粒体抗体(AMA)的中国汉族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之间的发病率及临床意义的相关性。PBC具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AMA的出现是诊断PBC的血清学标志。方法:采用Taq Man探针实时PCR法对RUNX3基因上的tag SNP rs7529070进行基因分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
学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不同功能的在线社交网络平台得到了蓬勃发展,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功能,人们逐渐习惯同时使用多个在线社交网络服务。这种多社交网络行为以及网络间重叠用户的存在为原本孤立的平台构建了逻辑上的联系,社交网络研究内容逐渐从传统的单一网络向多网络结合转变和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多个平台间的信息通常缺少显式的关联关系,这种稀疏的显式关系导致了平台间的信息隔离,针对该问题,本文对跨社交网络的信
学位
借鉴了昆虫毛发感知系统敏感机理的微机电(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仿生毛发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多功能、小型化的新型传感器,可以实现对于空气流速、加速度、声音、振动等信号的检测,有望广泛应用于微自主系统的流速感知、运动控制、环境识别等智能传感领域。区别于传统的电容式、压电式或者压阻式敏感机理,本文首次将基于模态局部化效应的弱耦合谐振器应用于仿生毛发传感器
学位
深空探测作为人类太空探索的重要活动之一,是人类认识自己、认识宇宙最直接的方式。而100天文单位的太阳系边际探测作为当前人类的深空探测中距离最远的一类型任务,一直是国际空间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而在探测任务中,地面如何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如此微弱的信号下对航天器距离、速度和角度等参数测量,如何在长达数十年的任务周期中提高任务成功率,如何在单次任务中尽可能实现多的科学探测任务,都是在我国未来的100天文
学位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指静脉识别技术依靠手指掌侧浅静脉进行身份识别,具有安全性高、活体识别、精度高等优点,是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现有传统的基于特征提取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手指静脉识别模型的不足,本论文以手指静脉图像为研究对象,以深度学习技术、度量学习技术为理论基础,利用深度度量学习方法、深度生成模型以及增量学习方法对指静脉图像识别问题展开研究,并通
学位
人类科技的繁荣带来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航空航天的进步,导致日常生活因为使用更多的电子产品和空间通信,从而更容易受到日地之间空间环境的影响。因为地基望远镜比空间望远镜更易于安装和维护,且更加稳定,所以目前最常用的太阳望远镜都是地基的。地基望远镜系统的天文观测由于大气湍流的存在导致光波的严重波前畸变,直接观测成像的分辨力远远达不到所期望的望远镜理论衍射极限。当从地球观测太阳时,这些影响尤其严重。自适应光学
学位
抖动作为衡量数据传输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核心指标,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s,ICs)、高速串行链路(High-speed Serial Links,HSSLs)以及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测试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抖动测试、分析和定位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已经滞后于数字系统工作速率的快速提升。抖动分析建模技术已经逐渐成为高速数字系统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