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1911-194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东北作家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猎人笔记》是他的处女作。五四运动时期,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等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形成一个阅读热潮。包括萧红很多中国现代作家都从屠格涅夫创作中汲取营养。萧红更是喜爱屠格涅夫小说,她在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借签屠格涅夫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技巧,这是两者可比性的基础。本文以萧红的《呼兰河传》屠格涅夫的作品《猎人笔记》为中心,从主题、人物、语言、叙事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及其原因。第一,在小说主题上,两位作家对弱势群体所拥有的本能的关心来自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萧红和屠格涅夫都选择了无依无常的下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描写了他们的悲惨生活,暴露出封建社会的弊端。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两位作家的的人道主义精神。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和立场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人道主义的不同见解。第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萧红与屠格涅夫都是以塑造下层人民形象为主。特别是女性形象。如阿丽娜,小团圆媳妇、王大姑娘等。第三,在叙述视角和结构上,萧红以空间叙述为主,利用儿童视角去叙述,更加反衬出萧红内心深藏的悲凉与寂寞。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采用了时间叙述和第一人称,猎人‘我’带有目击者和参与者的两重身份。所以看起来很有真实性,但用第一人称叙述作品,不可避免带有作家的主观色彩。第四,两部作品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大量利用了方言。使用方言,读者阅读时感到很亲切,更为真实。但萧红以风俗描写为中心,屠格涅夫以自然描写为主。这些都跟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息息相关。本文分析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通过分析他们的创作观,进一步探索两位作者在创作观上异同点及其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