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她的评价与研究,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迅、胡风等的“民族寓言”的定位到9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阐释,萧红研究逐渐从一元走向多元,从相对沉寂到形成“萧红热”。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诠释向度:一、在左翼文学的研究框架内,肯定萧红文本中的反帝反殖、阶级与启蒙立场;二、在女性主义研究的框架内,认为萧红文本中的女性身体经验书写,颠覆了男性本质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三、童年经验与儿童视角的开掘。三种诠释向度并存,虽然丰富了萧红研究,但前两种研究向度却将民族国家与女性主义完全对立起来,而没能深入思考萧红文本纠结其间而又能超越单一面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第三个研究向度往往也局限在儿童视角本身,没有关注到儿童视角与女性主义视角间的互动性。因此,三个研究向度彼此孤立,没有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本文认为,萧红文本纠结于性别、国族与阶级间,三者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而存在契合之处,对于三者的认同,在萧红前后期的创作中并非一致。基于此,拙文运用法国著名理论家克里斯蒂娃的“卑贱”理论,试图将萧红文本中的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与女性主义的内在性统一起来,由此去阐释萧红前后期创作中性别、阶级与国族间认同的差异与变化。“卑贱”是“那些搅混身份、干扰体系、破坏秩序的东西,是那些不遵守边界、位置和规则的东西,是二者之间、似是而非、混杂不清的东西。”它与母性、女性、身体、恐怖、污秽、边缘等概念相连,是父权制社会象征秩序一直竭力驱逐、却始终不能完全祛除的颠覆性物事。本文主要分成五部分。前言:概括介绍萧红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从“卑贱”的概念、表现形式、以及与主体和性别的关系几个角度介绍克里斯蒂娃的“卑贱”理论。这一章是整个论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从萧红本人生命中的“卑贱”体验出发,看无父、无夫、无子的萧红与其“卑贱”书写的内在关联。第三章:以书写“卑贱”——祛除“卑贱”——认同“卑贱”为线索,对萧红创作中的性别、国族与阶级之间复杂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述。看她如何通过祛除卑贱来汇流于左翼文学之中,又如何通过认同卑贱而改写了现代的国族论述。第四章:“卑贱”书写体现的力量。认同于女性/弱者/底层的萧红,以笔为旗,通过书写/发声,发挥了“卑贱”“恐怖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