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使其具备主体意识与生存能力。这不仅仅指规定的文化知识学习,也依赖于从小习得的对职业生涯的认识。根据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2011级大学新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对就读专业不满意和不确定(不了解),曾有转换专业或退学的想法,研究生的情况类似。可见,职业生涯教育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境地。随着与教育发达国家接轨,我国逐步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陆续出台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教育实验纲要(草案)》、《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上海则出台了《上海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十二五”行动计划》;并在其他重大政策诸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指导办法》等文本中也都涉及到了与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的内容。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然而,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受制于应试情势,也因为各种体制所限,我国学生的未来专业或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中后高考志愿的填写;而当下一些高中针对学生所作的升学指导、高考志愿填写指导仅仅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填补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上的缺失。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尽早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以使自己不至于迷失在未来的种种抉择中。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大学的预科备考,同时也是终身教育之综合素养培育的一部分,要为未来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方面,职业生涯教育所关注的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抉择和生涯定向等知识与能力将会很好地填补当下普通高中在这方面的空白。当然,这项工作也将涉及有关政策、社会认知和学校课程安排等范畴的综合改革。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第二章对问题本身的表述、核心概念、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历史沿革和本文的研究方法作了梳理与说明。第三章、第四章以上海市6所普通高中为调查样本,指出其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孱弱,这方面的教育明显不足;一些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虽已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实际行动;学校缺乏相关课程设置、缺乏行政指导与经费,急需来自企事业单位、高校和专业组织等的社会支持。针对这些问题与原因,笔者在最后一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要提高教育行政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然后要付诸实施,建立在普通高中阶段内的职业生涯教育法规性体系,推进在普通高中内的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在推行普通高中有关课程改革的同时,还应借鉴他国经验,重视网络与专业组织的建设,为学校内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宽阔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