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华裔母亲文化身份的重构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ffx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受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影响而创造的作品。小说聚焦了四个中国移民家庭,刻画了四位华裔母亲移居美国的前后经历以及与各自女儿间的文化隔阂。本研究以文化身份理论(Hall,1990)为据,分析小说中华裔母亲们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文化身份的探索,再到实现身份重构的过程。最后采用后现代女性主义关于重构女性身份的观点—社会身份疆界说(Friedman,1996),进一步探究华裔母亲在中美两种文化相互影响下构建的新文化身份的特点。主要发现如下:第一,华裔母亲解决身份困惑、塑造新自我的过程体现了中美文化从相互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心态的调整和对美国文化的适应过程反映了华裔母亲对身份的思考和探索,也是其重构身份的现实基础。根据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本文认为华裔女性必须在接受中美文化互通的基础上全面理解两者文化的差异性和自我身份的可塑性,将身份重构看成个人主观意愿在美国社会文化中的表达。第二,华裔母亲重构后的文化身份具有流动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征。生活是文化的体现,因此探究受到双重影响的文化身份时,需要将母亲们的身份构建意识和美国当地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结合社会身份疆界说,本文发现华裔女性身份涉及女儿、妻子和母亲三个角色;并且每个角色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反映出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在中美文化不断的交流和反思中,母亲们最终构建出流动、多元和包容的新文化身份。第三,《喜福会》中华裔母亲构建的新文化身份折射了后现代女性主义长期以来的坚持和追求,也论证了其对重构女性主体身份的指导是切实可行的,有现实意义的。在重构文化身份的过程中,母亲们不仅寻找到真正的女性自我,展现出个性与独立,而且主动追求平等,勇敢捍卫权力。综上,《喜福会》中华裔母亲成功地重塑了文化身份,在东西方文化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在中美文化交融下,她们构建的女性身份体现出鲜明的流动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华裔女性的自信和独立有助于准确把握文化身份的可塑性,只有主动接纳并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文化身份的重构。华裔母亲文化身份的成功构建,不仅鼓励着移居美国的中国女性不断思考和探索自我文化身份,并指引她们朝着追求权利平等和自由进发,同时也为分析谭恩美同系列小说中的华裔女性身份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其他文献
报纸版面设计中,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元素,色彩在报纸版面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版面字体、线条以及整体布局、图片使用等,都与色彩关系密切。现代报纸设计中,需要科学运用、合
本文介绍了当前独立院校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新特点,分析了学风问题的成因,提出加强独立院校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建议。
课题组利用调查法和测验法,采用SCL-90和16PF两种问卷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素质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找出其中的不同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更加有针对性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技术(2DS)探讨正常左室扭转及径向位移运动特征,构建左室-扭转位移环。方法健康成人志愿者58例,取胸骨旁左室心尖和心底短轴观对各水平旋转及径向位移进行
<正>近年来,对疫苗传递系统的研究过程中,人们期待找到一种能够在体内较长时间存在,而对机体本身既安全又能产生持续免疫力的传递载体。乳酸菌作为食品级安全菌,被用作口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