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番茄红素调节大鼠血脂的剂量效应,为对番茄红素的深入研究以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纯种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4只,体重200±10g,基础饲料适应性饲养1周,空腹称重,取尾血测定血清TC,根据血清TC水平、体重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A组),基础饲料饲养;模型组(B组)、阳性药物对照组(C组)及番茄红素剂量组(D、E、F、G、H组),高脂饲料饲养。饲养1周后,各组大鼠灌胃处理:A组和B组给予溶剂1%CMC-Na,C组10mg·kg·bw-1·d-1氟伐他汀钠,D、E、F、G、H组分别给予4.4、11、22、44、110 mg·kg·bw-1·d-1番茄红素;氟伐他汀钠和番茄红素均以1%CMC-Na为溶剂,各组动物灌胃容量为1mg·kgbw-1·d-1。0周和实验第1、2、3周末检测血清TC、TG、LDL-C、HDL-C、SOD、MDA含量。实验结束,1%戊巴比妥那麻醉大鼠,分离出主动脉弓至髂动脉分叉处主动脉,取主动脉弓起始段0.5cm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主动脉管壁形态学变化;摘取心脏、肝脏、肾脏和睾丸,分离周围组织后称重,计算各脏器指数。结果:1.高脂饲料饲养1周后,各组大鼠血清TC、TG、LDL-C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A组)(P<0.05)。随实验时间延长,模型组(B组)血清TC、TG、LDL-C含量持续升高,至实验末期,相对B组实验开始时分别升高13.56、4.51、6.65倍;光镜下观察病理切片显示动脉管腔不规则,内膜明显增厚,管壁可见弥漫性隆起,在内膜和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堆积,部分已达到中膜层,中膜浅层结构紊乱。2.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实验期不同组之间大鼠血清TC变化趋势不同(F=5265.297,P=0.000);经血清TC含量变化拟合曲线分析,实验第2(R2=0.649,P=0.000)、3(R2=0.634,P=0.000)周,番茄红素各剂量组降低血清TC水平呈现明显二次曲线关系。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实验期不同组之间大鼠血清TG变化趋势不同(F=391.972,P=0.000);经血清TG含量变化拟合曲线分析,实验第2(R2=0.900,P=0.000)、3(R2=0.926,P=0.000)周,番茄红素各剂量组降低血清TG水平呈现明显的二次曲线关系。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实验期不同组之间大鼠血清LDL-C变化趋势不同(F=2645.165,P=0.000);经血清LDL-C含量变化拟合曲线分析,实验第2(R2=0.463,P=0.000)、3(R2=0.717,P=0.000)周番茄红素各剂量组降低大鼠血清LDL-C水平呈现明显的二次曲线关系。整个实验期间,番茄红素各剂量组及氟伐他汀钠组对血清HDL-C无明显作用(P>0.05)。光镜下观察44mg·kg bw-1·d-1、110 mg·kg bw-1·d-1剂量组主动脉病理切片显示:大部分内膜完整,内膜残存少量泡沫细胞,未见纤维组织增生,两剂量组病理改变与氟伐他汀钠组病理改变接近。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实验期不同组之间大鼠血清SOD变化趋势不同(F=7014.837,P=0.000),经血清SOD含量变化拟合曲线分析,实验第2(R2=0.876,P=0.000)、3(R2=0.946,P=0.000)周番茄红素各剂量组升高血清SOD水平呈现明显的二次曲线关系。不同实验期不同组之间大鼠血清MDA变化趋势不同(F=1844.478,P=0.000),经血清MDA含量变化拟合曲线分析,实验第2(R2=0.870,P=0.000)、3(R2=0.876,P=0.000)周番茄红素各剂量组降低血清MDA水平呈现明显的二次方曲线关系。结论:1.参照Deepa的快速造模方法,高脂饲料饲养1周后,形成高血脂模型,方法快速简便,实验结束,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管腔不规则,内膜明显增厚,管壁可见弥漫性隆起,在内膜和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堆积,部分已达到中膜层,中膜浅层结构紊乱。2.番茄红素在剂量为11~44 mg·kg·bw-1·d-1范围内,降低血清TC水平呈现剂量效应关系;番茄红素在剂量为4.4~22 mg·kg·bw-1·d-1范围内,降低血清TG水平呈现剂量效应关系;番茄红素在剂量为4.4~44 mg·kgbw-1·d-1范围内,降低血清LDL-C水平呈现剂量效应关系。3.番茄红素在剂量为4.4~44 mg·kg·bw-1·d-1范围内,降低血清MDA水平,升高血清SOD水平呈现剂量效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