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喀斯特分布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3%。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土壤工作者对贵州省的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一套以发生分类系统为基础的分类体系。但在不同坡形单元的不同部位由于坡度所引起的土壤层次、厚度、容重等理化性状变化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难以客观表现土壤各属性的内在差异,进而限制了其对现实生产的指导作用,以及制约了区域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在中国土壤学界和世界土壤学界逐渐趋于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之下,贵州仅有发生分类系统将阻碍其与国内外的交流和沟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促进贵州省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管理,对土壤进行系统的定量化分类势在必行。定量化的系统分类要求对母岩、地形地貌与土壤属性的相互关系具有更充分的认识和丰富的基础数据支撑,但目前的研究基础还相对薄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认识母岩以及地形因素与土壤属性的内在关联。为此,本研究将在室内相关图件分析和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在黔中高原区选择几组具有代表性地貌类型的区域作为研究重点,详细调查土壤形成的地域特征,并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利用定量化、标准化的理化分析手段,着重探讨了母岩、坡度、坡向等地域性因素对土壤属性的影响,并研究黔中高原区典型土壤在我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其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母岩是影响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的根本,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理化性质各不相同。在黔中高原地区,以碳酸盐岩为主要成土母岩的土壤表层颜色为黄橙色、黑棕色和暗灰棕色,黏粒含量高,由于钙、镁含量较高,导致土壤呈微酸性、中性或微碱性,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普遍较高;以砂页岩为主要成土母岩的土壤表层颜色普遍呈淡红棕色或红棕色,土壤中砂粒含量较高,土壤呈酸性,表层的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略高;以紫色砂页岩为主要成土母岩的土壤表层颜色普遍为淡红棕色或暗红棕色,土壤中粉粒含量较高,土壤呈酸性或中性,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较低。2)地形因素主要通过水热分配和物质组成达到影响土壤属性的目的。整体上,坡脚处较为平缓,坡度较小,土层较厚,黏粒含量所占比例较高,粉黏比较低,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普遍高于坡度较大的地区;而在坡腰处,坡度较大,土壤侵蚀力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增加,粉黏比增大,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降低。在临界坡度范围内,土壤侵蚀减弱,土壤中黏粒含量升高,粉黏比减小,土壤表层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大;在坡顶处较为平缓,坡度较小,但土层较薄,砂粒含量有所升高,黏粒含量进一步降低,粉黏比增大,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偏低。然而,对于位于不同坡向的土壤剖面而言,不论是有机质含量还是阳离子交换量,位于阳坡处的坡脚土壤相较于阴坡处低。3)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供试的23个剖面共涉及2个诊断表层:暗瘠表层和暗沃表层;3个诊断表下层:黏化层、低活性富铁层、雏形层;8个诊断特性;碳酸盐岩特性、铝质特性、铝质现象、铁质特性、腐殖质特性、紫色砂页岩特性、土壤温度状况、土壤水分状况。4)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的诊断要求,供试的23个代表性土壤剖面在土壤系统分类中分属于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4个土纲。后续又分为湿润富铁土、湿润淋溶土、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4个亚纲,8个土类,13个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