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辩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同时又较为复杂的语言现象。许多研究领域对这一语言现象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比如哲学,修辞学等。这些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各自的视角,利用不同的理论对论辩进行了探讨,也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论辩话语。从整体上讲,本论文属于基于语料的定性研究,语料选取于香港凤凰电视台《时事辩论会》节目。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论辩话语的顺应性解释,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从语用学角度看,论辩者在论辩的过程中如何选择交际策略?会选择哪些交际策略? 本论文主要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利用Jef Verschueren’s(2000)的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对口头论辩的选择性进行研究。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是一套较完整的语用学研究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上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人类之所以可以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些都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得人类动态地使用语言成为可能。变异性是指人类语言可供选择的种种可能,而这些选择并非一成不变。商讨性讲的是语言选择不是机械的,也不是按照严格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而是依据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顺应性指的是人能够从所有可能的选项中做出商讨性的语言选择,从而使交际接近或达到成功。论辩者为何能在论辩的过程中进退自如、攻防兼备?我们认为是论辩者顺应了各种语境因素:1)顺应社会规约;2)顺应心理世界;3)顺应物理世界等,做出的恰当的交际策略的选择。 在论辩的过程中,论辩者选择不同的交际策略是出于对心理动机;社会规约和物理世界的顺应。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主要取决于论辩者的说服、反驳、进攻和防守等不同目的的表达。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体现在香港特有文化的顺应,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的文化表现出了中西结合的特色。因为论辩者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们的任何言语行为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中的,所以社会规约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