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秋粮作物之首。玉米螟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分布区纬度跨越大,是玉米病虫害中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损失最重的有害生物。本文立足哈尔滨地区,针对亚洲玉米螟食性杂、分布广、发生代数多、繁殖率高、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等特点,采取实验室人工饲养与田间自然发生调查率相结合的方法,从生物学、生态学两方面对亚洲玉米螟的取食行为、产卵习性、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寻找出了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地区发生代数与自然条件、幼虫越冬基数、不同玉米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及品种抗性等之间的关系,探索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地区的发生规律,筛选出抗虫类型的玉米品种,从而进一步找出亚洲玉米螟防治方法,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温、湿条件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发育密切相关。室内人工饲养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得出,高湿度有利于成虫的正常交配和产卵,以温度设为(26±1)℃、相对湿度(70±10)%、光照周期16L/8D的环境条件最有利于老熟玉米螟幼虫成活和化蛹。从卵孵化为幼虫到成虫羽化共需要628度积温。在室内平均25℃的温度下大约需40天。2、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与下列因素有关。哈尔滨地区积温条件非常适合玉米螟越冬老熟幼虫的生长发育,因而亚洲玉米螟的发生率较高;湿度条件是影响越冬幼虫发育的一关键因子。对10个玉米品种中抗虫数据方差分析得知,品种之间玉米螟危害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虫害率和玉米茎中糖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糖分含量达5%以上时蛀孔数明显增多。3、防治亚洲玉米螟的最佳方法是采用转Bt基因培育抗虫品种。本研究采用花粉管通道方法,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垦粘1号玉米自交系中,以获取抗玉米螟的外源基因,经过两年试验得到了8个杂交组合,方差分析表明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4、化学农药防治玉米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小区试验筛选出有机磷类、微生物类、拟除虫菊酯类共三大类四个品种的杀虫剂,经方差分析防治效果显著,对人和环境污染小,高效低毒。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思考董国强党的十五大是胜利完成二十世纪任务并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丰碑。它确定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培养新世纪人
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历程,可以说就是倾其全力寻找中国文化自信的艰辛而丰硕的文化长旅。新时期伊始,新鲜而繁杂的世界文化艺术波涛汹涌地涌入了中国,让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强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由于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潜在应用价值,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这种纳米纤维往往是以纤维毡的状态出现,而制备出定向性好的纳
21世纪,是迎接挑战的时代,为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综合课程正在被日益推广。社会科作为培养公民素质的课程所展开,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社会科课程很受重视。社会科课程已经
高中生群体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群体,随着近年来高中生的各种问题的发生率的升高,其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许多专业人士的重视。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的因素会有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应用“概念图”方式进行高中生物教学将是一种发展趋势。概念图所具有的优势与其在国内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弱势之间所形成的矛盾,让本人觉得开展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