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兴山县位于鄂西大巴山余脉,长江西陵峡北侧,属于荆楚与巴楚交界之地。兴山民歌历史悠久,以其“兴山特性三度音程”而著称,据考证为荆楚古音。本文的研究对象陈家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陈家珍倾情演唱兴山民歌,为兴山民歌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的主要研究包括:第一,对陈家珍的艺术生涯进行学术分期,从学艺期、停滞期、蓬勃期、非遗传承期四个阶段来陈述陈家珍的从艺经历;第二,通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山县位于鄂西大巴山余脉,长江西陵峡北侧,属于荆楚与巴楚交界之地。兴山民歌历史悠久,以其“兴山特性三度音程”而著称,据考证为荆楚古音。本文的研究对象陈家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陈家珍倾情演唱兴山民歌,为兴山民歌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的主要研究包括:第一,对陈家珍的艺术生涯进行学术分期,从学艺期、停滞期、蓬勃期、非遗传承期四个阶段来陈述陈家珍的从艺经历;第二,通过对陈家珍演唱和传唱的最具典型意义的5首兴山民歌进行记谱和分析,探究兴山民歌的特性音程以及陈家珍唱腔的润腔特征。陈家珍演唱兴山民歌的“陈式口法”蕴含的独特润腔方式主要有滚音、闪音、颤音、滑音等,且在高腔中带有泛音;第三,整理研究陈家珍的艺术年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她的艺术成就。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兴山民歌及其重要传承人陈家珍的艺术特质。同时,也希望以此为契机,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民间音乐的多元化传承模式。
其他文献
数字经济不仅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外部刺激因素之一,也是文旅产业未来发展的生态环境。基于产业融合的理论框架,本文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业务融合三个方面审视文旅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现状,发现存在的短板。推进我国文旅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从宏观层面应完善政策体系、做好顶层设计;中观层面应壮大市场主体、健全投融资渠道;微观层面应优化人才结构、加强资源整合。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自身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国际中文教育,汉字教学便也是重要教学内容。而外国学习者一直认为汉字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尤其是汉字中的形近字、形近偏旁更是学习者学习和掌握的难点,故本文将探究如何有效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中汉字形近易混偏旁教学,帮助汉语教师深入了解并讲清楚形近易混偏旁的区别,尤其是那些构字能力强的形近易混偏旁,进而使汉语学习者避
竹笛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其表现形式从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重奏等多种表现形式。作曲家和演奏家们还在继续挖掘着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表现力。现当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和表现形式,自20世纪发展起来的电子音乐,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技术手段和音响特点,在经历了具体音乐、磁带音乐、电子合成音乐和电子计算机音乐的发展阶段之后,逐步成为当今的一类主流音乐形态。目前,已经有很多
近几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出现了很多“爆款”节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其中的绝对主力军和主要引领者。2022年,由总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依托全新的视角、样态和手段,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和时代意义,为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本文即从艺术、技术和思想3个维度出发,着重探讨节目的创新融合之道,通过对《诗画中国》创作经验的梳理促进提升相关文化类节目的策
《铁马吟》是山东筝派传承人赵登山先生创作的古筝独奏曲,乐曲以歌颂佛家为主旨,描绘出钟声悠扬,佛声祥和的景象。乐曲一经问世,便深受广大筝友的喜爱。目前有王中山、王蔚、高雁、周望等多名筝家的演奏版本。文章以赵登山先生演奏的《铁马吟》为研究对象,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四个音乐要素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通过研究,掌握赵登山先生在《铁马吟》中的音韵相合的演奏要点以及风格特征,为演奏者提供参考。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创作编排了大型史诗级民族歌剧《长征》。该歌剧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和线性叙事方法,完美地呈现了当年工农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历程,展示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歌剧《长征》是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的重大成果之一,其创作和表演体现出的深刻的革命内涵和精湛的艺术造诣,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的长征精神红色血脉的赓续。男高音咏叹调《寒夜中》是歌剧第二幕《湘
吉拉斯特拉作为20世纪南美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以独特的创作语汇和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备受听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回顾作曲家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可以发现,其创作风格具有多元化特征,并呈现出从地域风格出发,逐渐探索、建立自我音乐语言风格的发展过程,通过主动寻求风格的转变来实现追求创作个性的目标。关于这部作品主题旋律的构成,以动力化的形象作为整个奏鸣曲主题材料的基础,音高结构与节奏极为精炼,多个声部通
本论文立足于18世纪长笛的演奏特征做基本的探究,并以理论研究与具体作品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本论文拟以18世纪欧洲长笛的演奏技巧及风格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该时期有关长笛的发展脉络及结构变化、呼吸方式、指法、舌头的运用与装饰音的类型及特征等方面做出系统的分析与探究。论文的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详细介绍18世纪长笛的结构及基本技巧,分为18世纪长笛的发展脉络及结构变化、指法及手指的运用和呼吸方式及舌的
自音乐进入现代社会生活后,通过工业生产技术、声音媒介等传播手段使其拥有可复制的商品化价值,构筑了大众流传的基础。逐渐地,音乐走下用传统乐理技法搭建的正统堡垒,以不流俗且平白的歌词曲调,利用民众日常所需的情感追求与社会潜移默化的时代观点被广大群体接纳,进而确认了流行音乐的定义。中国台湾流行音乐作为华语音乐圈颇具规模与影响力的一支,不仅有其娱乐价值更有其文化沉淀所在。本文以中国内地研究者视角,爬梳台湾
电子管风琴曲《梁祝》、《茉莉花》是2016年和2017年度全国雅马哈电子管风琴比赛规定课题曲。电子管风琴曲《梁祝》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而成,电子管风琴曲《茉莉花》仅采用民歌《茉莉花》作为主要旋律,其它的所有声部及织体都基本上由改编者根据主题旋律创编、发展而成。本文以电子管风琴曲《梁祝》、《茉莉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乐曲的声部梳理、音色创编与搭配、民族音乐风格、打击乐和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