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我们在对膝降动脉的解剖学基础上对其逆行供血的血流动力学进行研究,进行相关数据的测定、分析;并将逆行膝降动脉作为供血血管携带游离组织皮瓣,修复下肢重度创伤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通过观察术后皮瓣愈合情况,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1基础解剖:通过解剖8例16侧(男5例,10侧;女3例,6侧)福尔马林浸泡的新鲜成人下肢尸体标本,分别经股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液观察以下指标:(1)膝降动脉的起始处血管外径及其分支走形情况;(2)膝降动脉与膝周动脉网的吻合情况;(3)膝降动脉与膝周动脉网吻合之前的血管长度。通过临床手术操作中测量18例18侧患者,膝降动脉逆行供血转位前的动脉血压测量值和转位后的动脉血压测量值。所有测量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临床应用:自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我们应用逆行膝降动脉为受区血管蒂,携带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小腿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膝降动脉逆行供血携带股前外侧皮瓣8例,膝降动脉逆行供血携带游离背阔肌皮瓣4例。以患肢膝降动脉的远端为蒂,逆行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的动脉吻接,受区大隐静脉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的动脉伴行静脉相吻合。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中所携带的股前外侧皮神经或胸背神经与受区表浅皮神经相吻合,重建皮瓣保护性感觉功能。通过术后6个月~2年随访,观察患者皮瓣的成活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皮瓣外观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基础解剖:膝降动脉起始于股动脉者占93.7%,起始于腘动脉者占6.3%。有2支伴行静脉,外径相近或略粗于动脉。多数即发出股内侧肌支,然后再分出关节支、隐支两终支。(1)股内侧肌支:75%发自膝降动脉,25%发自关节支,起始外径(1.4±0.5)mm,干短,发出后即入肌内。(2)关节支:主干发出部位距收肌结节(7.2±0.6)cm,起始外径(1.5±0.6)mm。主干长约(6.5±1.4)cm,沿大收肌腱向下行走,在内收肌结节上方分出4支较恒定的终支,沿途分布在收肌结节和股骨内侧髁,移行为髌下支,分别与膝上、下内侧动脉及隐支的分支吻合加入膝关节动脉网。(3)隐支:隐支与关节支共干起始于膝降动脉占95%,直接起始于股动脉占3.5%,起始于腘动脉2.5%。起始外径(1.3±0.5)mm,主干于股骨内上髁下方(3.6±1.2)cm处,经缝匠肌内后缘浅出,与隐神经及大隐静脉等下行,沿途发出缝匠肌支、皮支及骨膜支,终末支在皮下鹅足区表面附近与胫后动脉内侧皮支及膝下内动脉发出的皮支相吻合,共同形成膝关节动脉网,并营养膝内侧及小腿中上段内侧的皮肤。膝降动脉与膝周动脉网相吻合的距离位于股骨内上髁最高点近侧(4.6±1.5)cm。吻合处膝降动脉的血管外径为(1.2±0.4)mm。膝降动脉起始处至其远端与膝周动脉网吻合点的距离(6.23±2.30)cm。通过对本组例侧活人标本的精确测量,血管转位前的近端顺行动脉血压值为(82.5±16.2)mmHg,血管转位后的近端逆行动脉血压值为(52.3±12.3)mmHg。血管转位后的动脉中心血压值较转位前动脉血压值下降约25.3%。手术操作过程中,结扎膝降动脉股内侧肌支逆行转位后,均看到血管近端呈现喷射状射血。2临床治疗: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皮瓣及供区植皮完全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优良率为41.67%;皮瓣保护性感觉恢复率为91.67%;皮瓣外观优良率为75%;皮瓣供区外观优良率为83.33%。结论1膝降动脉远端与膝上外侧动脉、腘动脉等膝关节动脉网有恒定的、广泛的吻合支。2膝降动脉逆行转位后的动脉血压压力下降约25.3%,能够供养组织瓣。3采用膝降动脉逆行供血携带游离皮瓣可以作为治疗小腿严重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临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