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北平原是我国东部滨海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面变化敏感,因而是研究全新世海陆环境变迁的理想区域。过去对苏北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变的研究由于测年、高程误差等问题使得目前尚未获得统一的认识。本文对建湖冈西剖面JH1601钻孔和JH1701剖面全新世地层通过多种材料的AMS14C测年建立年代框架,进行RTK绝对高程测量、岩性描述、高分辨率的地球化学元素(XRF)扫描、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综合探讨该地区全新世早-中期海陆变迁的地貌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苏北平原在全新世时期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海侵和海退过程,根据钻孔的岩性变化及多指标分析,将其沉积环境分为4个阶段:(1)早全新世时期(12500~11620 cal a BP)灰黑色粘土质粉砂沉积物指示研究区为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湖沼相沉积环境,指示海相特征的元素Ca/Ti 比值较低、有孔虫化石缺失的特征说明此时研究区尚未受到海水影响。(2)中全新世早期(8000~7100 cal a BP)海平面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约8000 cal a BP时Ca/Ti比值迅速增加、有孔虫化石开始出现,表明海岸线已到达研究区,海侵开始;约 7600cala BP,剖面上富集的牡蛎层指示了研究区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反映了约-3.18 m的海面高度;7600~7100 cal a BP岩芯以粘土组分为主的沉积特征说明此时水动力条件较弱,浅海常见种的有孔虫含量增加,Ca/Ti比值呈现略微的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处于稳定的浅海相沉积环境中。(3)中全新世中期(7100~6500 cal a BP)海平面处于稳定或缓慢上升阶段,沿海地区沉积物来源增加,海岸线开始东撤,钻孔中沉积物中值粒径变大,水动力逐渐增强,钻孔岩性为粉砂和粘土的交互平行层理,Ca/Ti比值呈上升趋势波动,有孔虫以潮间带组合为主,表明该时期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已经由浅海转向了潮间带沉积,苏北平原进入海退模式。(4)中全新世晚期(6500 cal a BP以后)西冈贝壳砂堤(7400~6300 cal a BP,钻孔东边约5 km)开始出露海面将研究区与海洋逐渐隔离,使海岸线被迫东撤,建湖地区成陆。钻孔中沉积物为灰褐色粉砂质粘土,含少量有机质斑块,Ca/Ti比值快速降低,有孔虫丰度急剧降低甚至消失,说明从约6500 cal a BP以后研究区进入了潮间带-潮上带向河湖相沉积环境的演变模式。为构建苏北平原全新世地层的精确年代框架,本文采用AMS14C测年获取的高精度年龄数据结合Bacon程序计算出钻孔早-中全新世的高精度年代-深度模型。为了保证XRF扫描结果的准确性,将扫描元素与传统XRF元素做趋势对比与相关性分析验证其可靠性,结果显示出Ca、Ti、Fe、Al、Si、S趋势变化较一致,元素之间相关性较高;此外,将钻孔中黏土矿物与元素扫描结果做对比,发现蒙脱石与Ca元素、伊利石和K元素具有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