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第一家代表处标志着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直到我国履行入世承诺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迎来第一个五年,外资银行在我国走过了三十多年。期间,不仅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首先回顾了与银行业跨国经营有关的金融开放与银行效率等理论,同时,也简要地介绍了外资银行进入一国的方式与影响。第三章概述了2006-2010这五年来国际经济与金融的大背景,分析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模式与市场地位,并同时分析了外资银行在华扩张的路径与影响。结果表明:2006年之后,外资银行大幅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增设了营业性网点并加速转制成法人银行,在中国的投资进程进新的阶段。在本章还就韩资银行在华经营案例进行研究,并探讨新兴外资银行如何在华实现稳定与增长。接着,本文在第四章选取我国银行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16家银行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2006年《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颁布之后,外资银行在华的进一步扩张活动是否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我们采用变截距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进行GLS估计。借鉴Claessens(2001)的经典模型,利用银行的财务指标从经营效率,成本效率,抗风险效率和流动性效率四个角度来考察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内,宏观因素对我国银行经营绩效影响显著,外资银行的进入与经营费用关系为负,与非利息收入关系为正,与贷款呆账准备金率的关系为正,与贷款率的关系并不显著。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的经营费用降低、非利息收入增加,同时使其短期内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加,但对国内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虽然前文的理论分析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可以通过对产权、市场结构、银行内部治理及外部环境对过内银行业的大部分绩效产生一定影响,但对流动性的影响力比较有限。因此,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以及国际银行业重组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必须牢牢抓住历史契机,在竞争中增强自身实力,同时通过相互之间的股权投资和自身的股份制产权改造,使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向国际领先的外资银行靠拢。政策方面,应不断改进、完善和加强对中外银行业运营的宏观调控与监管,并必须彻底分离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提高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