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坏死是一种病情复杂、多变、致残率高,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肢体活动障碍等。各个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尤其30-50岁年龄段多见。近年来骨坏死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治疗骨坏死也愈加受到各国医学界的重视。相比较西医治疗骨坏死而言,祖国传统中医中药有着疗效显著,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等优势,广大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们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药防治骨坏死的领域,近年来有关中药治疗骨坏死的文献报道也较多。为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近十五年发表的有关中药治疗骨坏死的文献报道,统计所用复方药物,再使用相关软件对药物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究治疗骨坏死的中药用药规律,为今后广大医疗工作者治疗骨坏死中药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骨坏死的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998-01至2013-01期间中药治疗骨坏死的相关文献报道,并且运用EXCEL2007及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药物一系列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搜集了87个处方,治疗所用药物共计156味,药物总频次为1098次。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8.07%,活血化瘀药次之,占28.05%,其次为祛风湿药、清热类药、解表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止血药等。补虚药中,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补阳药、补气药、补阴药、补血药。156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15的依次为当归(57次);牛膝(45次);黄芪(41次);桃仁(35次),熟地黄(31次),甘草(30次),川芎(30次),骨碎补(29次),续断(28次),山茱萸(23次),杜仲(23次),淫羊藿(21次),红花(20次),鸡血藤(19次),茯苓(18次)。15味药物中以归肾、肝、脾经的药物最多,性温、平,味甘的药物使用比例最高。经药物配对统计常结果发现:黄芪与当归,当归与熟地,黄芪与桃仁,熟地与牛膝,牛膝与川芎,黄芪与甘草,桃仁与红花,山茱萸与当归,杜仲与当归,牛膝与淫羊藿,骨碎补与牛膝,山茱萸与熟地,附子与肉桂为常用药物配对,通过归纳分析发现,所有验方基本来源于补阳还五汤、左归丸、右归丸等,在其基本方上加减化裁为各自的经验方。结论:通过对中药使用频次和药物配伍规则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摸索出骨坏死的用药规律。统计结果显示:补益药物与活血化瘀药物的配伍使用比例最高,药物使用频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药治疗骨坏死的治疗思路,可以作为今后的临床用药的参考与指导。根据“药物-方剂-证型”的中医传统理论,中药治疗骨坏死的原则是以补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为本,配合活血化瘀药的使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