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历史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的文艺复兴文学研究中己初见端倪,并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译介和相关现象的探讨上,对新历史主义的若干核心问题尚缺乏宏观比较视野下的深层阐发。本文力求在研究对象的理论特征、批评策略和方法等重要问题上给新历史主义找准定位,达到对其理论的理解和升华,并结合新历史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应用,对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和文论批评作出思考和建议。 第一部分 新历史主义的产生。首先对新历史主义产生的学术背景进行了宏观的整体把握,认为它的产生主要是对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狭隘的文本研究的学术纠偏,是对旧历史主义的历史客观决定论的反叛。形式主义理论发展的极端化,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研究领域,直接促生了新历史主义。然后就新历史主义产生的理论资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指出,新历史主义的思想来源非常驳杂。 第二部分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这一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之“新”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把文学文本看作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新历史主义者则看到了历史的文本性和其中的虚构成分,把历史话语中的真实限制在一定的观念构造之中。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决定了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具有文化批判的政治批评,但这种批判的目的不在于马上颠覆现存的社会制度,而在于对此制度所依存的原则进行质疑 第三部分 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和方法。第一,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可称为是一种“文化诗学”,这种“文化诗学”强调历史文化语境的重建,强调文学与其语境之间的相互塑造。第二,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评,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颠覆现存社会制度,而是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从历史的对抗中发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压抑的异己的不安定因素,并揭示其“意识形态遏制”过程的复杂性,进而对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做出自己新的历史价值评判。 第四部分 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应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新历史主义被介绍到国内以来,理论分析较多,而实践应用该理论则较少。新历史主义在国内的实践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时期以来一批非主流历史小说的创作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