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清道夫受体对神经胶质瘤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onyj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常见的一种肿瘤,根据2010年WHO的统计数据,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中,神经胶质瘤发生率约占45%以上。神经胶质瘤侵袭性强、复发性高、死亡率高,这些特点均与神经胶质瘤微环境(GME)中大量浸润的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密切相关。TAM可进一步分为M1类与M2类两种类型,其中M1类在肿瘤发生初期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而M2类在肿瘤的后期则具有辅助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作用。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以及实验证据表明,肿瘤微环境中TAM对于肿瘤具有极强的调控作用,然而在肿瘤微环境中TAM如何产生不同作用的调控机制尚不十分清楚。A类清道夫受体(SR-A)是一种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范围广泛的配体,在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SR-A在M2型巨噬细胞上表达水平较高,提示SR-A可能与M1/M2的分型转变有关。由此我们假设,SR-A可能在神经胶质瘤微环境中具有调控巨噬细胞极性分化的作用,进而影响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为了证实上述假说,本课题组首先在人神经胶质瘤病例和小鼠原位神经胶质瘤模型中应用免疫组化分析,发现SR-A表达水平与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具有密切的正相关。随后我们又通过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证明,神经胶质瘤微环境中的SR-A主要来源于巨噬细胞,而非肿瘤细胞,同时在神经胶质瘤微环境中大量浸润的主要是骨髓源性巨噬细胞而非小胶质细胞。以上结果提示,SR-A与神经胶质瘤进程密切相关,其细胞学基础主要为骨髓源性的巨噬细胞。为了进一步明确SR-A在神经胶质瘤进程中的具体作用,我们又引入了SR-A基因敲除(SR-A-/-)小鼠,并且分别对SR-A+/+、SR-A-/-小鼠施行原位神经胶质瘤手术,构建神经胶质瘤模型。研究结果发现,SR-A-/-小鼠神经胶质瘤体积明显增大,并伴随着血管新生和肿瘤增殖能力的提高,提示SR-A基因敲除后可以促进神经胶质瘤的发展。随后我们又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检测了神经胶质瘤微环境中TAM浸润的种类和数量,发现SR-A-/-小鼠神经胶质瘤微环境中浸润的M2类巨噬细胞数量较SR-A+/+小鼠明显增多。与此一致的是,蛋白质芯片的分析结果显示SR-A-/-小鼠神经胶质瘤微环境中M2类的相关促肿瘤产物如Arg-1、IL-12、MMP-9、VEGF等明显增多,说明小鼠缺失SR-A之后,神经胶质瘤微环境中TAM募集增多,并且向M2类极性分化,同时表现出营养发育型巨噬细胞的特点,从而促进神经胶质瘤的增殖和血管新生,最终导致神经胶质瘤进程加快。我们还进一步验证了骨髓源性SR-A在神经胶质瘤中的作用。经过对SR-A-/-小鼠施行致死剂量的放射线照射,以灭活全部的SR-A-/-单核巨噬细胞细胞,随后再回输SR-A+/+小鼠骨髓细胞。结果显示,回输SR-A+/+骨髓细胞的SR-A-/-小鼠在给予神经胶质瘤造模后,神经胶质瘤微环境中的M2类巨噬细胞明显减少,神经胶质瘤进展明显减慢。如果给SR-A+/+小鼠植入SR-A-/-骨髓,可见神经胶质瘤发展加快。上述结果提示,SR-A通过调控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极性分化,影响神经胶质瘤的进程。此后,我们还通过建立体外骨髓源性巨噬细胞与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检测SR-A对于巨噬细胞的极化以及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改变的作用。结果表明,SR-A缺失的巨噬细胞向M2类极化明显增多,同时伴随STAT3和STAT6磷酸化明显增强。如果将SR-A-/-巨噬细胞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则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比与野生型巨噬细胞共培养时明显增强。因此,SR-A可能通过改变STAT3和STAT6信号通路的活性来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进而影响其促肿瘤功能。总之,本研究首次发现,骨髓源性巨噬细胞中的SR-A能够减缓神经胶质瘤的进程,其机制可能为减少神经胶质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浸润,并通过抑制STAT3和STAT6的活性,阻止巨噬细胞向M2类极化,从而减少营养发育型巨噬细胞在神经胶质瘤微环境中的聚集,发挥抑制神经胶质瘤的作用。因此,寻找肿瘤微环境中SR-A的特异性配体,增强其活性,有望成为未来神经胶质瘤治疗的新靶标。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髌骨骨折(Patellar Fracture PF)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2%,多见于成人。髌骨下极长约1.5cm,无关节面覆盖。髌骨下极骨折(Inferior Patellar Fracture IPF)属于关节外骨折,约占髌骨骨折的5%。损伤原因为间接和直接暴力。髌骨下极为松质骨,骨折块小,多为粉碎性,骨质强度低。髌骨是伸膝装置重要的组成部分,髌骨下极骨折后伸膝装置连续性完全
第一部分腰椎黄韧带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及表型鉴定目的建立黄韧带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及表型鉴定的方法,为后续黄韧带退变的病因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验对象为2017年04月至2017年07在我院行手术的LSCS患者12例,年龄62.8±3.6岁;正常对照组12例,年龄57.9±8.5岁。所有受试者均需行后路减压手术,在病人知情同意和不影响手术疗效的情况下取黄韧带标本。用胶原酶预消化植块法分离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双能能谱CT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脊髓前动脉血流改变情况及其改善率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并评价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间在我院行颈前路单间隙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术前1天和术后5天分别行能谱CT检查,重建其脊髓前动脉并评估碘含量改善情况;同时在术前1天及术后5天、1
第一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记忆障碍的模式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背景: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而肾功能的减退可以导致全身各脏器的继发性损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表现之一,认知障碍在慢性肾脏病人群中非常普遍。既往关于慢性肾脏病相关认知障碍的研究对于记忆障碍的关注较少,而记忆障碍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发生记忆障碍的模
背景糖尿病时,心肌微血管损伤往往发生在大血管及心肌细胞损伤之前,是糖尿病心肌结构与功能障碍的重要始发因素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及AGEs等代谢异常产物积聚所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在心肌微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感受激酶-1α(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1α,IRE1α)及其下游信号可
第一部分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高脂血症诱导勃起功能障碍家兔阴茎海绵体病变作用初探目的:阴茎海绵体的病变在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尤为关键的环节。然而目前临床对于阴茎海绵体病变的评估方法有限,仅能依靠海绵体活检。本研究尝试使用二维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two-dimensional ShearWave?Elastography,2-D S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发生于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器官移植后累及多器官系统的并发症,其机制与供体T细胞激活扩增并发挥细胞毒作用,杀伤宿主T细胞,B细胞以及相关组织器官有关。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在机体免疫调节中的核心作用,不仅如此,多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也参与了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调节性T细胞(如CD4+Treg,CD8+Treg等)是机体最重要的负向免疫调节细胞,具有极强的免疫调节活
目的观察侧方撞击下骨盆变形的运动学变化,了解骨盆峰值变形和终末变形之间的关系。研究侧方撞击下骨盆变形和应变、应力分布的特点,探寻血管损伤发生的机制。材料与方法将3具带有盆周软组织的尸体骨盆标本进行CT扫描后取端坐位置于水平撞击台上。质量22.1kg的撞击头自左向右分别以5.2 m/s,4.0 m/s和4.8 m/s的速度撞击骨盆。使用高速运动捕捉系统记录骨盆各标志点的运动数据,观察撞击过程中骨盆发
目的:探讨IL-6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甲基化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分析IL-6及其跨膜信号传递相关受体(s IL-6R、gp130)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就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名,并招募10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使用AU2700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浆中甘油三酯(TG)、尿酸(UA)、总胆固醇(TC)、
研究目的:本课题运用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研究PLD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分析PLD1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初步阐明PLD1在胰腺癌生物学中的功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和方法:1.探讨PLD1在胰腺癌中表达水平及功能。通过免疫组化阐明胰腺癌中PLD1的表达状况;分析PLD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的关系;继而通过蛋白印迹等实验方法,验证PLD1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