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认知语言学,心理学以及哲学都关注着空间关系及空间体验对于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性。空间介词是英语介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从空间关系向非空间关系的延伸过程,认知语言学认为,正是人类认知活动不断深入的结果。本论文以空间介词的非空间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以往的研究中,概念隐喻通常被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研究空间介词非空间意义最重要的理论。空间介词的非空间意义被认为是从空间域到非空间域的一种映射。但是,运用概念隐喻解释空间关系和非空间关系之间的类比并非完全合理,空间介词的某些非空间意义仅仅用概念隐喻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例如:空间介词over和under在空间意义上是一对典型的反义词,而它们的非空间意义并不表现出简单的对应关系,over较之under可以表示更多的非空间意义;概念隐喻并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over和under从空间域到非空间域的映射并不表现出对应关系,如over的非空间意义中有preference sense,而under却没有相对应的un-preference sense。再如,空间介词in, on和at所形成的介词短语都能表示某种‘状态意义,但是概念隐喻STATES ARE LOCATIONS并不能解释清楚这些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状态’的区别。由于概念隐喻理论在解释英语空间介词的意义延伸时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在认知经验观的基础上,依据Joseph Grady 1997年提出的‘经验相关’理论(该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体验与语言表达紧密关联,如数量和高度,重要性和大小这些体验有着紧密相关性),对空间介词over, under和in, on, at的非空间意义作了详细的个案研究。研究中,我们发现空间介词非空间意义的产生和扩展确实受到人们的认知方式的影响,与日常的认知体验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语用强化的作用。我们认为,Joseph Grady的‘经验相关’理论与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相比,能更好、更全面地解释英语空间介词非空间意义的扩展,本文的个案研究同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我们希望这一研究对于今后有关英语教学和介词相关研究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