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和民族意识的二重变奏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peed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沦陷区文学肇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结束于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光复,横跨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和第三个十年。其继承了五四文学科学理性、感时忧国、锐意进取的传统,依托乡土,紧跟时代,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品格。在东北沦陷区文学中,梁山丁是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代表着东北沦陷区文学的创作实绩。本文正是以梁山丁作为研究对象,从“乡土情结”和“民族意识”两个角度对其文学创作进行整体观照和全景认知,并考察梁山丁作品中“乡土情结”和“民族意识”的互动关系,探讨作家徘徊于“乡土”与“民族”之间的复杂心态。本文分为三章,也可以视为两个部分。第一、二章分别介绍梁山丁的“乡土情结”和“民族意识”。梁山丁是东北“乡土文学”文艺观的代表人物,有着很深的乡土情结,作品透露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梁山丁的作品中,这种乡土情结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质,既表现为对关外大地风土人情的无限眷恋,又表现为对东北封闭破败风俗文化的含泪批判。梁山丁还是一位爱国进步作家,因而在其作品中作家用象征、隐喻、反讽、象征等表现手法表达出了深沉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在梁山丁的作品中有着多角度多层面的体现,其中既有对日伪当局黑暗统治的控诉,也有对反抗力量潜流的歌颂,又有对“民族希望之光”的礼赞。论文的第三章着力探讨梁山丁“乡土情结”和“民族意识”的互动关系。“乡土”和“民族”是梁山丁文学创作中两个母题。面对着东北沦陷区恶劣的创作环境,东北沦陷区的作家出现了不同的选择,以梁山丁为首的“遗民”作家被迫徘徊于“乡土”与“民族”之间,依托乡土,表现民族,在二者之间慎重的取得一个平衡。需要指出的是梁山丁的“乡土情结”和“民族意识”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密不可分的缠绕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双重变奏的特性。一方面作家的良知要求作家要在作品中透露出民族意识,但是现实环境的逼仄又不允许作家这样做,因为这些作家只好回归乡土,以乡土为载体,寄寓自己的民族意识。另外一方面“民族”内容的杂入也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内涵,使得东北沦陷区的乡土文学呈现出更为开放的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朝鲜王朝建立初期,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被视为域外之山,所以没有被列入国家正式的山川祀典中。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定界以后,长白山成为中朝界山。英祖时期,长白
<正>近日,一款手机应用软件"今日头条"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该款软件的界面实时列出新闻标题,手机用户点击之后能够即刻看到源于其他网站的新闻内容。虽然"今日头条"
<正>秦皇岛晚报读者俱乐部成立于1996年12月,是《秦皇岛晚报》创刊当年,广大读者自愿参加的群众社团组织,其宗旨是"服务读者,扩大发行,促进办报",日常工作由报社发行部组织管
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是VoIP等很多互联网应用的关键性能指标。目前常见的VoIP QoS策略多在集中于网络路由层面,采用的是集成服务、区分服务等方法,对通信质量
本研究以冀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大卧铺林场作为研究地点,以该区域内油松幼龄幼龄林、油松中龄林、油松近熟林、山杨纯林及山杨-白桦-蒙古栎阔叶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针叶及
十八大明确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
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创作可谓是当代文坛上的一种独特现象。虽然二者有共同的叙述对象即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
慈善本身既关乎行动也关乎价值,只有对慈善的意义和使命有了真正的理解后,才能正确认识慈善的合法性、商业化、全球化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 Charity itself is both act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诗界的革命取消了传统诗歌样式的合法性,白话新诗成为新诗坛的主流诗歌文体。然而,“五四”白话倡导者“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拒绝传统的偏激,使
针对中外道路交通事故管理系统(Traffic Crash Management,TCM)的设计,以比对的视角剖析各自的特点,并为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大型城市的道路交通事故管理系统的构建提出了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