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隐(833-909)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诗文数量多、质量高,颇具研究价值,但是却一直受到后世冷落,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近年来,学者们对罗隐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学术界很多人认为罗隐的小品文较其诗歌而言,思想价值更高,更富有战斗性,对罗隐的诗歌关注有限。罗隐近五百首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罗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征,也是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罗隐专攻近体,尤擅七律,议论风发,语言浅切,但难免流于粗疏。《唐音癸签》评论道:“罗昭谏酣情饱墨,出之几不可了,未少佳篇,奈为浮渲所掩。然论笔才,自在伪国诸吟流上”。因此,本文将专论罗隐落第后诗歌的思想。从二十七岁至五十五岁这段期间,罗隐都在为科举求仕奔忙,由于他性格孤傲狂放,诗文锋芒毕露,很不被统治阶级看好,是导致他十举不第的重要原因。而屡遭黜落,又使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更强烈的批判与抗争。科举成了他的心结,影响着诗人的生命历程,他没有像晚唐末期一些诗人一样继承温、李以来的艳情诗创作,而是继承了中唐新乐府运动精神又区别于元白“直录”式的记载,将自身遭遇和残酷的社会背景联系,通过宣泄怀才不遇的愤世之情,以近体诗为载体来批判现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读罗诗可以发现:罗隐自二十七岁首举进士不第至三十六岁八举进士不第后东归故里的十年间,他困居在长安参加科考八次。这期间罗隐创作了大量落第诗,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人才不得重用的现实,并抒发自己困居长安屡试不第后的失意羞愧之情。从三十六岁至五十五岁入钱缪幕的二十年间,罗隐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均遭等第罢举,大部分时间到处游走奔竞,以求赐予官职或讨得生活之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度过了漫长的依托无主的游宦和漂泊生活。罗隐诗中更多地反映了投献无门的苦闷、漂泊失意之感和羁旅之愁。随着年龄的增长,罗隐的心态也渐渐成熟,对科举的热情也渐渐消退,心态也趋于达观。这期间罗隐的思想较前十年差异很大,因此本文以罗隐落第后的心态变化将其诗歌分为前后两期来研究罗隐落第后的诗歌思想。诗人的视野比较广泛,将诗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诗歌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