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落第后诗歌思想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funny_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隐(833-909)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诗文数量多、质量高,颇具研究价值,但是却一直受到后世冷落,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近年来,学者们对罗隐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学术界很多人认为罗隐的小品文较其诗歌而言,思想价值更高,更富有战斗性,对罗隐的诗歌关注有限。罗隐近五百首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罗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征,也是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罗隐专攻近体,尤擅七律,议论风发,语言浅切,但难免流于粗疏。《唐音癸签》评论道:“罗昭谏酣情饱墨,出之几不可了,未少佳篇,奈为浮渲所掩。然论笔才,自在伪国诸吟流上”。因此,本文将专论罗隐落第后诗歌的思想。从二十七岁至五十五岁这段期间,罗隐都在为科举求仕奔忙,由于他性格孤傲狂放,诗文锋芒毕露,很不被统治阶级看好,是导致他十举不第的重要原因。而屡遭黜落,又使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更强烈的批判与抗争。科举成了他的心结,影响着诗人的生命历程,他没有像晚唐末期一些诗人一样继承温、李以来的艳情诗创作,而是继承了中唐新乐府运动精神又区别于元白“直录”式的记载,将自身遭遇和残酷的社会背景联系,通过宣泄怀才不遇的愤世之情,以近体诗为载体来批判现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读罗诗可以发现:罗隐自二十七岁首举进士不第至三十六岁八举进士不第后东归故里的十年间,他困居在长安参加科考八次。这期间罗隐创作了大量落第诗,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人才不得重用的现实,并抒发自己困居长安屡试不第后的失意羞愧之情。从三十六岁至五十五岁入钱缪幕的二十年间,罗隐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均遭等第罢举,大部分时间到处游走奔竞,以求赐予官职或讨得生活之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度过了漫长的依托无主的游宦和漂泊生活。罗隐诗中更多地反映了投献无门的苦闷、漂泊失意之感和羁旅之愁。随着年龄的增长,罗隐的心态也渐渐成熟,对科举的热情也渐渐消退,心态也趋于达观。这期间罗隐的思想较前十年差异很大,因此本文以罗隐落第后的心态变化将其诗歌分为前后两期来研究罗隐落第后的诗歌思想。诗人的视野比较广泛,将诗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诗歌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我们应深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无疑是一种有着特殊地位的文体。它在20世纪30年代才传入中国,但却在传入后的短短几年间迅速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于抗战时期
我国铁路的发展道路极其曲折,凝聚着千百万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且长期以来在交通运输体系中一直起着骨干作用。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单士厘是晚清第一位由闺阁走向世界的女性海外游记作家,她的两部游记《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填补了1911年以前女子出游海外却无游记传世的空白,成为晚清跨出国门并能用著
从文明诞生之日起,爱情与战争便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而军旅文学也因它独有的审美特征而倍受读者的青睐。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当代军旅文学已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
从 2 0 0 2年第四季度到 2 0 0 3年上半年 ,新造船市场出现了船东踊跃订造大型集装箱船的火爆场面。本文对集装箱船建造市场复苏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了韩国船厂在大
五言排律作为唐代省试诗的载体,在唐代有着重要地位。科举省试诗促进了五言排律的发展。通过逐首分析《全唐诗》存诗一卷以上的241位诗人的2377首五言排律的声律,可以得出初
文学批评的实践性品格就是文学批评以文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指导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为目的的一种品格,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它要求文学批评以文学实践为研究对象,
医学英语人才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是我国医学事业走向世界,开展对外交流必不可少的途径与方法。近年来,语言作为一种人力资本,逐渐变为一种获得经济收益的手段,受到
1930年代的上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位居世界第五大城市。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上海以其繁华时尚、充满现代活力而闪耀着现代性的光辉,吸引着后人去建构对它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