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近年来,IBD在我国的发病逐年上升,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D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群,IBD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了解IBD患者的骨代谢及骨密度情况,明确IBD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IBD患者并发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本研究通过分析IBD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病程、疾病活动度、病变部位、相关血清生物学指标及糖皮质激素应用等与骨质疏松发病的关系,探讨IBD患者骨密度减低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华东医院50例IB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髋关节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为评估骨密度情况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UC和CD患者之间骨代谢相关血清生物学指标、骨密度值及骨密度减低发生率的差异,比较骨密度减低者与骨量正常者之间的骨代谢指标、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来分析骨代谢血清指标、年龄、BMI、病程与骨密度T值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BD患者骨密度减低的危险因素。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0例IBD(包括32例UC和18例CD)患者骨密度减低的发病率为70.0%,其中骨量减少者28例(56.0%),骨质疏松者7例(14.0%)。32例UC患者中,骨量减少者16例(50.0%),骨质疏松者6例(18.8%);18例CD患者中,骨量减少12例(66.7%),骨质疏松1例(5.6%);UC组和CD组骨密度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x2=2.050,P=0.359)。15例骨量正常的IB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3±13.7)岁,35例骨密度减低者平均年龄为(57.1±14.8)岁,差异有显著意义(t=-2.627,P=0.012)。UC患者的年龄与髋关节T值(r=-0.457,P=-0.009)及股骨颈T值(r=-0.554,P=0.001)呈显著负相关。增龄是IBD患者骨密度减低的危险因素,但预测性较弱(OP=1.096,95% CI(1.022,1.176),P=0.010)。在28例骨量减少的IBD患者中,女性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男性((63.0±10.7)岁vS.(46.9±12.4)岁,t=-3.593,P=0.001)。女性是IBD患者骨密度减低的保护因素(OR=0.074,95% CI (0.008,0.675),P=0.021)。骨密度减低的IBD患者的血清ALP水平显著高于骨量正常者((78.5±28.8) U/L vs. (62.2±16.7) U/L,t=2.037,p=0.047)。UC患者的血清ALP水平与髋关节T值(r=-0.431,P=0.014)、股骨颈T值(r=-0.437,P=O.012)均呈显著负相关。CD患者的血清ALP水平仅与股骨颈T值(r=-0.475,P=0.046)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本院IBD患者骨密度减低的发病率较高。IBD中骨密度减低者的血清ALP水平显著高于骨量正常者;IBD患者血清ALP水平与骨密度值呈负相关;提示骨密度减低的IBD患者骨转换可能较活跃。UC患者年龄与骨密度T值呈显著负相关;年龄是IBD患者骨密度减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是IBD患者骨密度减低的保护因素。尚不明确体重指数、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使用GCs以及血钙、血磷、25-(OH)D浓度与IBD患者骨密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