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元时期是祖国医学史上学术气氛活跃,影响深远的一个时期。金元医家顺应时代的需要,发出革新的主张,一些医家产生了“古方不能尽治今病”的思想,易水学派在此时应运而生。
易水学派的学术代表人是河北易州的张元素,因此称为易水学派。主要包括张元素及其弟子李杲、王好古,以及李杲的弟子罗天益。他们是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的医学流派。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今河北易水县)人。潜心医学,精研《内经》,于理论、临证卓有发明,开创了易水学派。曾治愈刘完素的伤寒病,名声大噪。终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张氏的医学思想主要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张氏著述以《医学启源》、《藏府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为其代表作。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东垣为真定古地名,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人称李东垣。李杲从张元素学医,尽得其传,继承并发展了易水学派,系易水学派之中坚,又为补土派领袖,他的代表作是《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蔵,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同李杲学医于张元素门下,后复从李杲习医,尽得其传,终成为易水学派又一名家。著述以《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汤液本草》为其代表作。
罗天益,字谦甫,元代真定路藁城县(今河北藁城市)人。从李杲学医,对东垣的学术思想,有极为深透的理解和心得。罗天益的代表著述为《卫生宝鉴》。
易水学派通过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医家的直接师承和创新努力,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本论文对易水学派学术传承与创新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总结,主要分三部分:
1、脏腑辨证学说
张元素创新出从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辨证的学说,自此易水学派的脏腑辨证说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李杲继承张氏之说,丰富了脏腑辨证并对内伤病的辨证论治作了精辟的论述。王好古认为张元素仅一般地研究脏腑辨证,李杲虽创脾胃内伤但并未详论阴证,所以王好古阐发了阴证学说。罗天益全面继承了师门之说,并认为饮食不节虽伤及脾胃,亦能造成三焦气机升降的失常,故罗天益独详于三焦的辨治。以上易水诸家的脏腑议病说,开始是一般的研究脏腑病机,继则发展为专题研究,其所提出的理论和经验,均为前人所不及。
2、药性与遣药制方理论
易水学派在本草学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创立和发展了多个药学理论,几百年来一直指导和影响着后世本草学的理论研究和医家的临证用药。元素对药物主要从气味、补泻、归经等方面研究,制方则以药物与病机协调为基础并以五行生克为法则。元素创立的好多理论,如脏腑辨证用药、气味厚薄、升降寒热及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至今仍然是本草学中的基本理论。李东垣传承了师门之学,并提出“主对治疗”、“时、经、病、药”四禁用药规律等理论,完善和发展了张元素的药学思想。东垣在治疗上偏重于对脾胃升阳益气药物的运用和处方。王好古的著述《汤液本草》对易水学派的药学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完善,是我国医学史上本草学的重要著述之一,王好古在东垣温补中焦思想的影响下,对阴证的治疗重温养脾肾。罗天益系统传承并整理了师门之学并在遣药制方中重灵活温补、慎用寒凉及反对滥用下法。
3、脾胃论
易水开山张元素认识到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养胃之论。李杲在传承其师理论的基础上,创立脾胃学说。李杲的脾胃学说在生理、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法、方药等诸方面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并且李杲对这个系统运用已经不局限于脾胃病,而是广泛地运用于全身多种疾病。李杲的脾胃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王好古深悟东垣脾胃论之精髓,非常重视脾胃内伤在发病中的作用,遣方用药多重固护脾胃,使化源充盛而正气自强。罗天益传承师门之学并有所创新: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分析,比李杲更细致、更有条理;论述脾胃的生理功能时,十分重视脾胃在五脏的地位、作用,及与营卫津液的关系;把整体观念应用在脾胃论中。
易水学派的这些理论观点和医疗经验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金元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深入挖掘并系统整理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在医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期启迪现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并使后学者借鉴学习易水学派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