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大鼠脑损伤的动物模型,检测大鼠脑损伤后认知行为能力,确定相关因子检测时间点,并于相应时间点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含量的变化趋势,初步研究它们和脑损伤后认知障碍发生和恢复的关系。方法:1.大鼠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普通SD雄性健康大鼠72只,体重(230土30)g,通过自由落体打击建立脑损伤模型。根据打击力度的不同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和无打击的假手术组。2.时间点确定:通过平衡试验、行走试验、逃避试验检测模型的行为认知功能改变的趋势,并根据其改变的特点确定检测的时间点。3.在不同时间点对大脑不同部位脑组织中BDNF和NMDAR1含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记录,分析BDNF和NMDAR1在不同程度损伤后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1.在认知行为检测中,确定认知行为能力改变时间点为伤后第1、2、4、7天。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DNF:轻、中型脑损伤组大鼠于伤后2d认知障碍最严重,分别于伤后3,7d基本恢复正常。轻型、中型脑损伤组脑额叶皮质、海马区、基底前脑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于伤后1d升高,于2d降至较低水平后再呈缓慢增高趋势,与认知障碍变化趋势呈同步变化,且中型脑损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高于假手术组与轻型脑损伤组(P<0.05)。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MDAR1:轻型、中型脑损伤组脑额叶皮质、海马区、基底前脑区NMDAR1均于伤后1d升高,于2d降至较低水平后再呈缓慢增高趋势,与认知障碍变化趋势呈同步变化,且中型脑损伤组NMDAR1表达高于假手术组与轻型脑损伤组(P<0.05)。4.两种不同因子的变化趋势同通过行为认知检测损伤后认知障碍的变化发展趋势相同,二者作用相反,共同造成认知障碍变化,在伤后急性期,BDNF起到更为重要的保护神经元作用。结论大鼠经创伤性脑损伤后,额叶皮质、海马区、基底前脑区细胞中的BDNF及NMDAR1含量变化和损伤后认知障碍的变化趋势有相似性;但二者起相反作用,在认知障碍变化中发挥不同作用,在伤后急性期,BDNF起到更为重要的保护神经元作用,BDNF在海马区,基底前脑的表达变化尤为明显,提示其在认知功能中更为紧密的关系。相反的,NMDAR1急性期表现为损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