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是匠人的国度,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诸多的良工巧匠,如工匠鼻祖鲁班、造桥匠师李春、罗经大师吴鲁衡等,这些具有高超技艺的工匠群体,他们主张德艺兼得、体知躬行、精益求精的匠心,创造出独具东方魅力的器物,展现了中国匠人们的工匠精神。但由于时间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工匠群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过于常见与熟悉,使得受众对他们的认知早已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工匠群体在社会中关注度普遍不高,在当今社会中出现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纪录片具有真实性、教育性、传播性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与传播载体,受到广泛大众的喜爱。因此,将记录视点对准工匠群体,借鉴“陌生化”理论在文学领域中的运用,从纪录片的内部结构与表现形式进行“陌生化”创作,打破受众的三化(熟悉化、自动化、机械化)认知,从而重新唤醒受众对工匠与工匠精神的认知。本文从“陌生化”理论的角度对工匠题材纪录片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多部优秀的工匠纪录片,并结合自身所拍摄的毕业作品《巷子里的人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陌生化”在工匠题材纪录片中的应用,并为该题材纪录片提供不同的表达视角。首先,从基础理论知识出发,阐释了“陌生化”理论与工匠题材纪录片的基本概念。通过对理论基础的理解,以文学领域中的“陌生化”作为启示,分析了工匠题材纪录片创作中,应用“陌生化”的原因、对象和主要方法,重点说明工匠题材纪录片与“陌生化”之间的因果联系。其次,总结了“陌生化”理论对工匠题材纪录片独有的创作价值,不仅使受众在观看时产生惊奇感与趣味性,更能使悠久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中焕发光彩;结合案例分析法,论述了基于“陌生化”理论的创作策略:打破格里尔逊创作模式、制造快节奏的视觉感受、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转变为多元化叙事视角、采用情感化的色彩、与众不同的解说词表达等,旨在为工匠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创新与优化提供新思路、拓展新方法。最后,针对于“陌生化”理论在工匠题材纪录片的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过度追求“奇异化”的表现方式、忽视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等,针对这些问题给以建设性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