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传统译论历来重视对客体文本的分析,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则研究甚少。中国译论虽重视主体的内省体验,但对主体性的认识不够科学充分。当代译论受解构主义思潮影响,重视译者主体性发挥对翻译的影响,进而研究译者主体性背后历史、政治、时代、地域等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在这股研究热潮中,解构主义和哲学阐释学等多元视角被引入,对译者地位以及决定译者主体性的时代背景及文化传统的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对翻译客观性的否定,造成了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混乱局面。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选择阐释学作为研究对象及手段,批判性地吸收哲学阐释学相关理论,旨在证明翻译客观性不因主体性发挥而消失;并在承认客观性的前提下研究哲学阐释学相关理论对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指导作用。在对哲学阐释学的批判性吸收过程中,论文以对《达芬奇密码》中文译本的简短分析为例。作者还对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作了具体细化的研究,并在细化研究中具体讨论如何区分并对待译者的“偏见”。阐释学与翻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目前国内翻译研究对阐释学的借鉴大多集中于主体性的认识及发挥,以及译者主体性背后历史文化等特定时代背景对翻译的影响。受哲学阐释学过分强调阐释者(译者)的主体性以及非理性的负面影响,部分理论研究者缺乏严谨和审慎态度,夸大和放任主体意志,否定翻译客观性。对阐释学的借鉴必须在承认文本理解和翻译客观性的前提下进行。伽达默尔在反对将主客体对立的同时却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尖锐对立起来。他主张“偏见”合法,继而又将“偏见”分为合理的“偏见”和盲目的“偏见”,并主张盲目的“偏见”应剔除。从此可以看出伽达默尔也不得不承认科学理性在获取精神学科真理时也不可或缺。客体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对“偏见”的划分不足以抵消否定理解客观性带来的混乱。只有承认翻译活动的客观性才能正常有序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承认翻译客观性的前提下,哲学阐释学中“偏见”、“视域融合”等观点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视域”一词所指过于宽泛。目前尚无对其细化研究,这大大局限了视域融合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在译者与文本的对话中,译者视域与文本视域靠近并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下开始融合。本文认为,视域融合对一般读者而言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对于译者则应该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译者如何更好发挥其主体性让两视域成功融合?作者建议应首先对视域融合的具体情况做出细化研究;在不同的视域融合的情况下对译者“偏见”的性质进行区分和处理。译者自觉区分自身合理和不合理的“偏见”是视域融合是否成功的关键。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及论文研究的意义,并简要介绍各章将要讨论的问题。第一章分别回顾对翻译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研究,均从传统的和现代解构主义的理论进行对比,并分析了各自的合理性和不足。第二章引入阐释学的理论,通过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发展和阐释学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分析了其对传统及当今翻译理论中翻译客观性和主体性研究的影响。第三章针对第一章提出的问题,以《达芬奇密码》翻译的简要分析为例,批判性吸收哲学阐释学理论,对翻译客观性和译者主体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偏见”、“视域融合”等哲学阐释学概念被引入。“视域”一概念过于宽泛,在翻译研究中惟有细化分析视域融合的不同情况才能得出更有益的结论,因此这一章还具体讨论了翻译中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对待“偏见”、融合译者和文本的视域。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