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疹(drug eruption)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外用药吸收等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极为复杂,药疹的临床类型有多种。其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bullous epidermalnecrolysis,BEN)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exfoliative dermatitis,ED)是重症药疹的三种类型。重症药疹一旦发生,不但有严重的皮肤黏膜损害,且常引起内脏损害及全身中毒症状,病情凶险,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很高。
目的:
既往有关重症药疹的临床文献较多,而儿童重症药疹在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对儿童重症药疹的临床研究甚少,为提高对儿童重症药疹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本研究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诊治的儿童重症药疹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材料和方法:
72例儿童重症药疹患者均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2002年1月~2011年8月住院病人,患者年龄14岁以下,患者发病前有明确的用药史,一定的潜伏期,临床表现典型,参照《临床皮肤病学》的标准诊断明确[1]。其中男52例,女20例;男女比例2.6:1;年龄2个月~14岁,其中小于1岁12例(16.7%),1~5岁28例(38.9%),大于5岁32例(44.4%);发疹前均有明确用药史。在基层儿科有治疗经历的60例(占83.3%),在基层皮肤科有治疗经历的52例(占72.2%),发疹后直接来我院皮肤专科诊治的12例(占16.7%)。
查阅病历档案,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病、潜伏期、致敏药物、体温、药疹类型、实验室检查结果、误诊情况、治疗与转归等,进行分类统计并行分析。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分析均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完成。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分别采用了卡方检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男女分布:72例患者中,男52例,女20例;男女比例2.6:1。
2.年龄分布:年龄2个月~14岁,其中小于1岁12例(16.7%),1~5岁28例(38.9%),大于5岁32例(44.4%),大于5岁患者最多。
3.潜伏期:发疹潜伏期为1天~2个月,其中1周内的40例(55.6%),1周~14天的16例(22.2%),14天以上的16例(22.2%),平均8天。
4.可能致敏药物:抗癫痫药引起(32例,占44.4%,):最常见的为卡马西平,24例;丙戊酸钠4例,安定2例,苯妥英钠2例;其次为抗生素,(22例,占30.6%,)抗生素中主要为头孢氨苄(8例),头孢他啶5例,阿莫西林4例,头孢曲松2例,青霉素2例,磺胺类1例(泻痢停);解热镇痛药第3位,(共14例,占19.4%);其中氨基比林4例,安乃近2例,扑热息痛2例,安痛定2例、阿司匹林2例、布洛芬2例;其他:柴黄颗粒1例、氢氯噻嗪1例、用药不明2例。
5.儿童重症药疹的类型分布:儿童重症药疹中以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BEN)多见,占55.6%;重症多形红斑型(SEM)次之,占25.0%;剥脱性皮炎型(ED)占19.4%。
6.致敏药物与儿童重症药疹类型关系:抗癫痫药引起32例,其中BEN12例,SJS12例,ED8例,其中主要为卡马西平,引起BEN10例,SJS10例,ED4例;抗生素类共22例,BEN12例,ED6例,SJS4例,主要是β内酰胺类;解热镇痛药也主要引起BEN,14例重症药疹12例为BEN,1例为SJS,1例为ED。
7.原发疾病:癫痫26例;上呼吸道感染24例;发热待查8例;皮肤软组织感染5例;脑瘤3例;肺炎2例;脑瘤术后2例;尿崩症1例;肠炎1例。
8.误诊:误诊42例:病毒疹10例,(其中麻疹8例),猩红热4例,过敏性紫癜8例,川崎病8例,肠病性肢端皮炎2例,单纯疱疹合并细菌感染2例;SSSS4例,败血症1例,线状IgA3例。
9.治疗:立即停用一切致敏药物,并给予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加强支持疗法,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
10.转归:愈痊68例,死亡4例,其中1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败血症。
结论:
1.儿童重症药疹临床并不少见,早期易引起误诊,应引起足够认识。
2.儿童重症药疹中以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BEN)和重症多形红斑型(SJS)多见,剥脱性皮炎型(ED)少见。
3.可疑致敏药物主要由抗癫痫药引起,其次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第3位。应用这些药物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