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是公共管理理论致思和实践应用中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也是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表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程度不同,尤其是人类权利意识的觉醒程度、人们过集体生活的意愿和能力以及人类利益集团化与组织化发展状况的不同,政府对社会的渗透以及社会对政府的控制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以我国为例,在传统的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中,政府无疑处于强势状态,而社会处于弱势地位。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划分明显倾向于政府的权力垄断趋势,社会则处于政府调控体系之下。在与此相适应的传统治理模式中,政府被认为是具有完全理性的实体。也就是说,即使面对着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和变动不居的社会需求偏好状况,政府组织依然能够控制完全的信息,即掌握各种问题的性质、知晓问题发生的原因、明了公民的各种偏好选择和利益诉求,并能依据其掌握的信息进行科学研判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权威性地实施行政管理。这就等于假定了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无往而不胜的能力,也假定了政府在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唯一权威中心地位。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由网络沟通过程所构成的社会交往活动框架导致了网络空间的出现。网络空间的兴起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提供了重要动力。当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发表对政治生活的看法时,“非权威化”的过程也就发生了,其可预见结果就是削弱固有的权威中心,并重建多中心的权威体系。网络空间中的交往与沟通创造了新的话语权力,并不断凸现社会的力量及其制约政府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在网络空间兴起的过程中,中国现有的政府与社会关系格局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并将在网络公共空间开拓出的崭新的沟通渠道和交往秩序中建构新型的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在此,笔者提出的政府网络治理结合了网络政治、政府与社会关系和治理理论的概念资源,以期其更适应于信息化时代将要引致的中国政府——社会关系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