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增大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形成逐渐演变为实质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长时期的双顺差现象,美元贬值的预期增大,人民币汇率形成与调整的问题愈益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稳定与灵活性兼顾的情况下,走向市场化是必然的选择。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而言,全面实现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显然是不可能的。如何在浮动的趋势下寻求一种稳定为主而又使汇率不乏灵活性的汇率形成机制则是本篇文章讨论的核心,并籍此为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走向全面浮动而选择一种过渡性的汇率安排。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走出了重要的一步,给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中国走向浮动汇率制提供了条件。有鉴于此,本文首先从讨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入手,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给出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具体组成构件;而后运用“历史——体制”的方法对汇率史进行分析,讨论了货币化的黄金、单一他国货币、本国货币和货币篮子等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制度条件下的汇率水平的表现形式。事实上钉住单一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随着中国贸易结构的多样化,常常出现“货币错配”,而增大微观组织的投机压力和宏观调控的僵化。而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实施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政策,避免了汇率大起大落的干扰,从而保持了贸易部门的竞争力和主要出口市场的平稳。其次,论文着重讨论了货币篮子构建目标、货币篮子中币种的选择以及篮子货币权重的确立规则;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公开货币篮子构成的可能性,而后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史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对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中汇率制度改革的地位进行了阐述,并运用路径依赖原理以说明人民币汇率的表现形式采用货币篮子是有其内在和外生的基础的。最后,通过引入小川英治的模型,就货币篮子对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对汇率形成机制的研究中,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分割为不同的构件,而对每一构件的细化分析又可以发现影响汇率形成的因素所在。通过对汇率水平的表现形式的提出,将“货币篮子”与“钉住”拆解开来,从而为汇率的稳定和更具有灵活性的单纯研究提供了可能。而毕竟货币篮子也只是汇率安排中的过渡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自然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弊的安排。因而在稳定了汇率水平之外,部分经济目标的实现还是需要货币篮子于其他汇率形成机制的组成构件或经济政策联合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