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南部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glori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青岛南部近海在2006年8月(夏季)、12月(冬季)、2007年3月(春季)和10月(秋季)四个航次的综合调查,对四个季节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数量分布、优势种及其分布、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演替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为研究该海域的生态特征提供基础资料。采样方法包括拖网和采水两种,分别对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006年至2007年夏、冬、春、秋四个航次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75属185种。其中硅藻门60属153种,甲藻门12属29种,金藻门3属3种。四个航次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2.67~253.50×105个/m3,平均40.54×105个/m3;硅藻细胞丰度介于0.80~242.33×105个/m3,平均35.93×105个/m3,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88.63%。甲藻细胞丰度介于0~77.90×105个/m3,平均3.50×105个/m3,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8.63%。硅藻在物种数和细胞丰度上均占有绝对优势,为青岛南部近海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 硅藻占细胞丰度比例最高的是秋季,甲藻占细胞丰度比例最高的是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现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变化特征,秋季的物种数是四个航次中最丰富的。本次调查还发现春季浮游植物细胞总丰度和硅藻细胞丰度均与水深成显著正相关(P<0.01),主要原因是舟形藻、羽纹藻、曲舟藻等底栖硅藻是调查海域春季水体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丰度主要由底栖硅藻的丰度决定,而底栖硅藻多在底层水体中出现。 浮游植物优势种呈现出季节演替。2006年夏季优势种有旋链角毛藻(Chaetoceres curvisetus)、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es affini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2006年冬季优势种有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小环藻(Cyclotella spp.)、曲舟藻(Pleurosigma spp.)、菱形藻(Nitzschia spp.)、虹彩圆筛藻和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2007年春季优势种有舟形藻(Navicula spp.)、羽纹藻(Pinnularia spp.)、派格棍形藻、曲舟藻、夜光藻(Noctiluca scinlillans)和洛氏菱形藻(Nitzschia lorenziana);2007年秋季优势种有笔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派格棍形藻、覆瓦根管藻(Rhizosolenia imbricata)、梭状角藻、曲舟藻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 四个航次多样性指数介于0.87~4.52,平均3.08;秋季较高,平均3.25;夏季较低,平均2.81。Pielou均匀度指数介于0.28~0.97,平均0.80;冬季和春季最高,平均0.86;夏季最低,为0.71。Margalef指数介于0.38~2.51,平均1.37;秋季最高,平均1.64;冬季最低,平均1.19。秋季多样性和丰富度都较高,群落结构较好;春季和冬季均匀度较高但丰富度较低。 网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明显低于水采结果。与历史资料相比,本次调查网采浮游植物高于黄海同期的调查结果,低于胶州湾同期值。
其他文献
2007年12月至2008月11月在胶州湾的2个典型站位采样,结合Landry稀释法和改进后的Frost的直接计量法研究了不同粒径范围的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