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中国当前的能源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资源约束日益加剧;能源效率有待提高,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能源消费结构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提高能源效率有助于缓解这些问题,还能带来经济效益,提升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因此,能源效率已成为世界各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地区、产业、行业等多个角度,运用多种定量方法,全面系统地对中国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为相关部门制定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提供基本依据。论文以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心,首先利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互动机制,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技术进步、能源价格、产业结构变动、对外开放度和工业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接着,应用完全分解模型从地区、产业和工业行业三个层次对中国能源强度进行分解,尤其是本文尝试性地从行业角度研究中国工业能源效率变化特征。研究一致认为效率因素是推动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决定因素,结构因素作用较小,部分年份还起反作用。再次,论文基于DEA方法构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对地区间能源效率差异及其成因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在1986—2005年期间,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0.779、0.8756、0.7833和0.6693。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全要素能源效率会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能源效率与工业经济转型研究表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工业能源效率变化具有明显的工业经济转型特征,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的能源技术效率较高,而开放程度低、高垄断度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较低。能源生产率差异与收敛研究表明,中国地区间能源生产率的总体差异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σ收敛,而是表现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率收敛特征各异:东部地区差异缩小且较为稳定,中部地区经过小幅波动后也趋于收敛,而西部地区差异呈现出三个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地区间能源生产率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巩固和发展这一趋势尚任重道远。总的来说,地区间、行业间的能源效率差异及其成因分析表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保持适度的行业竞争和合理的企业规模,加强国际贸易对能源效率提高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地区间、行业间能源效率差异的缩小,有利于中国总体能源效率水平的提高。最后,论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说明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自由化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耗强度随着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而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符合“能源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的综合作用使得贸易自由化将会增加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但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