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新小说派“教父”的罗伯·格里耶从1953年《橡皮》问世,到2001年10月《反复》出版,近半个世纪来,罗伯·格里耶共发表短篇小说集1部,中长篇小说14部,理论文集1部。本文以他的理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为基础,首先从后现代主义语境嵌入,分析罗伯·格里耶小说理论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挖掘出他的新小说理论所使用的思想武器:现象学。并逐步阐述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理论产生的基石:新的现实主义。然后重点阐释他的新小说理论:“写物论”、“空缺论”、“非意义论”、“形式本体论”。罗伯·格里耶“写物论”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反人类中心主义,在罗伯·格里耶看来,摆正物我关系,即摆正人与客观世界、事物的关系,是文学家正确描写事物的前提。几千年来,完整律一直在叙述理论领域保持着霸主的身份,而罗伯·格里耶提出,新小说应该是具有“空缺”的小说。他认为现实的不确定性、语言的局限性和读者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新小说美学必须采取“空缺”这一美学策略。同时,罗伯·格里耶对传统“意义”进行了非难。他认为:意义不是先验的,而是创造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意义的古老霸权死了,新小说应该是非意义的小说。最后注重形式改造的罗伯·格里耶提出,小说应该现实的存在于形式之中,小说是活的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的“形式本体论”。文章的最后重点阐述了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理论在中国的翻译和研究情况,以及对中国先锋文学的影响。时值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期,纯文学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理论的引进对中国文坛的意义重大,这一时期的先锋作家们在文学观念和技巧方面都深受罗伯·格里耶的影响,创作出了一批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从外部研究入手,深入分析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理论产生的背景,然后进入文本内部,借助文本阐释“新小说”理论的创新之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希望能够全面的呈现出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理论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