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迁葬是指从初次安葬地中起出棺柩,葬至另一处的行为。至明代,特别是在江南地区,迁葬已然是一种普遍现象。考察明代江南地区的迁葬活动,有助于理顺迁葬礼仪的制度沿革,并从礼仪规范与地方实践的差异中,把握明代江南地区丧葬活动中的士民心态,展现明代礼制下移的进程。明廷通过礼书和律令等形式,建立了迁葬的“标准化”模式。载于《大明集礼》中的明代官方迁葬礼仪,继承了唐代《大唐开元礼》以及北宋《政和五礼新仪》的相应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葬是指从初次安葬地中起出棺柩,葬至另一处的行为。至明代,特别是在江南地区,迁葬已然是一种普遍现象。考察明代江南地区的迁葬活动,有助于理顺迁葬礼仪的制度沿革,并从礼仪规范与地方实践的差异中,把握明代江南地区丧葬活动中的士民心态,展现明代礼制下移的进程。明廷通过礼书和律令等形式,建立了迁葬的“标准化”模式。载于《大明集礼》中的明代官方迁葬礼仪,继承了唐代《大唐开元礼》以及北宋《政和五礼新仪》的相应条文,实现了士庶礼仪的统一。在改葬服制方面,明代并未沿袭朱熹之说,而是在参酌前贤观点基础上多有发挥。政府虽试图以律令等形式约束官民的迁葬活动,但因《大明集礼》长期秘而不刊,这种“标准化”的企图,受到士大夫们的质疑和挑战。江南士民的迁葬选择,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在商业化与城市化影响下的承平时期,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促进城市扩张与建设,也带来了丧葬难题和迁葬困扰;坟地交易繁荣,背后是地狭人稠的矛盾,催生了义冢和漏泽园的建设。战乱时期,人们被迫权厝甚至停葬他处,直待宁日方能重新改葬。江南士民的迁葬行为,还受到葬地风水观念的影响。葬地风水理论经过“江南化”的改造,以风水著述和风水传说的形式,塑造了江南士民的风水观念。然而在“利后”思想影响下的迁葬行为,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儒家道德的要求。偏离正统的迁葬实践最终在“孝道”中找到合理性。面对明代江南迁葬呈现出偏离“标准化”的态势,士人通过整合风水话语、佛道仪式以及归葬、封赠、合葬等实践知识,将其纳入了“孝道”话语体系中,塑造了新的规范,影响着人们的迁葬实践。明代江南地区的迁葬活动展现了士民阶层礼与俗之间的调和。在社会经济变迁的背景下,迁葬活动面临官方礼制、风水理论、佛道习俗以及儒家孝道的竞争。士人运用孝道,吸纳风水、佛道因素,在迁葬实践中完成了理论重构。这些受到改造的思想,虽然在权力体系中处于下风,却能凭借“制度化”的优势,继续维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深入实施,困惑也随之而来:低年级学生对写话缺乏兴趣,语言单一,不会表达。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从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积累写话素材、掌握写话技巧等方面展开探讨,让学生发现画中有“话”,做到表达有“法”。
古今文献中“越”之概念相当复杂,自称与他称、客观特征与主观认同,各有多重标准。本文选定苏南浙闽一带,即西汉中后期会稽郡范围,作为“样本区域”。所谓“华夏化”,即客观特征与主观认同由“越族”转向“华夏”的历程。本文除绪论、结论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先秦越地的文化来源与社会演进。良渚崩溃后,东南社会“再复杂化”源于二里岗扩张的连锁反应。殷周鼎革之际,赣鄱文化东传,周人势力南下,浙南地区率先形成“工
针对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背景下电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静电防护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静电产生与静电放电、静电对电子产品的危害后,重点讨论了电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静电防护。从生产车间的接地系统设计和生产作业过程的静电防护两个方面,介绍了通过防静电地线的铺设、防静电地坪的使用、人体静电防护、生产过程中静电装备选用、生产现场静电防护、储运过程静电防护和静电监测与日常监管等途径[1],就做好高组装
研究目的:了解当前青少年静态行为水平及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流行现状,分析静态行为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的影响,探究静态行为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的关系,为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及其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相关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9月至12月期间在上海、长沙、昆明、乌鲁木齐四个城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
智慧城市概念的兴起给市域社会治理带来深刻变革。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工具,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应有所助力。然而,从规划、体制、实践、技术应用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匹配融合并不理想。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立足城市发展需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优化治理组织结构,厘清参与主体职责;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实现多元协同治理;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
消费文化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表征,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具有符号崇拜、商品拜物教特征的消费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反思后现代消费文化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并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国风文化等融合来打造高校校园文化新态势。
浮游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形态结构、生长规律等差异,不同浮游植物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贡献有所区别。为提高对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角色的认识,需要对浮游植物种类的时空分布进行有效观测。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大范围、连续观测浮游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遥感观测以电磁波为媒介,因此需要深入调查不同门类以及同一门类不同浮游植物之间的吸收光学特性及差异。对于光学复杂的二类水体,
古典音乐是欧洲音乐传统的产物,自17世纪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步成为中国人音乐生活的一部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洋古典音乐并没有被清除,反而得益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继续发展。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加剧,西洋古典音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直到“文革”爆发被彻底打倒。1970年代初,随着中国内外政策的调整,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不断改善。在周恩来的推动下,中国与西方的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赖,提供着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类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权衡协同关系)成为了地理学与生态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此前,此类已经得到了广泛且细致的研究,但缺乏对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的探索,其协同主控范围和驱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此外,作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的固碳服务功能,尚不清楚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具体表现为挤占耕地及生态类用地,最终使人地矛盾加剧。由此引发了石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甚至会造成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优质耕地稀缺和生态环境脆弱加剧等国土空间格局失衡问题,使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与协调可持续发展遭到影响。而怎样缓解多功能空间之间的冲突则变成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地处岩溶山区的关岭县作为研究区,根据土地利用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