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时称边墙,以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明朝的长城根据作用,分为“外边”“内边”“内三关”,始修于太祖洪武年间,宪宗成化年间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修筑史贯穿明朝始终,直到明亡,长城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本文对人们关注较少的明代西段长城即甘肃地区长城进行研究,以期加深对明长城的整体认识,并进一步探究明代甘肃地区长城的内在作用。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但与北方蒙古各部的冲突一直不断。明朝在河西地区设长城重镇,以防西北的边患,甘肃镇即是明朝在这一地区的重镇。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和军事因素,在甘肃地区修筑长城至关重要。“甘肃”是“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的合称,在明代,甘肃指今河西走廊地区。明代甘、肃长城的修筑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南边墙,二是北边墙。通过这两部分的分析,了解明代甘肃地区主要长城修筑概况及特征,以及在当时的作用。明代甘肃地区长城历经几百年的历史,然而甘肃地区的明长城遗址所剩无几,有的只有地面遗迹。主要分布在白银市、兰州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景泰县、山丹县、等44个县(市、州)地区。由于甘肃地区的明长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保护,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长城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保护长城就是保护国家的尊严、保护民族的尊严。只有从这个高度上来看待长城,才能增强保护长城的责任感和自觉性。